2005/1/20

跨足國際電信市場的華為

華為與思科和解并將退出美國市場?華為否認
華為三青年工程師被判侵犯商業秘密罪
華為公司將為荷蘭承建第三代移動通信網路
來自深圳的華為打敗易利信
我眼中的華為-華為基地揭秘(多圖)
中國華為計劃二零零八年海外銷售逾百億美元
聯想、長城、華為三種國際化模式

-------以下是上面這些文章連結的一些節錄資訊------

華為這家公司的崛起是近年的事。華為科技成立於一九八八年,創辦人是現年六十歲的任正非。公司最早是從事進口交換機的代理生意,九○年代初開始生產交換機。華為一個大轉機是一九九○年代末的網路熱潮,它開始投入數據通訊與行動通訊等領域。正逢中國國內市場快速成長,讓華為營業額大幅攀升,成了中國最大的通訊公司。

坐穩內銷市場龍頭後,近年來華為大力擴展海外市場。兩年前,華為約有九成營收還是靠國內市場,但這兩年來傾力向外開發。二○○三年底,與香港的無線通訊公司Sunday 簽下第一張3G設備的合約。這紙八億六千萬美元的合約,並沒有為華為帶來太多實質利潤,但是讓華為首度踏入3G領域。而在光纖領域,華為在全球市場已占了八.五%,逼近朗訊(Lucent)、富士通。

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深圳華為公司9日在海牙宣佈,該公司已經與荷蘭移動通信運營商TELFORT公司簽署了一份金額逾2億歐元的合同,為其建設一個覆蓋荷蘭全境的第三代移動通信(3G)網路。據了解,這是中荷兩國在電信領域的首次合作。根據計劃,華為將為TELFORT公司提供基於軟交換架構的WCDMA核心網,3000多個WCDMA基站及覆蓋荷蘭全境3G網路的相關工程和服務。

華為、聯想和TCL等中國技術和電子公司的日益壯大暗示了中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雄心壯志可能改變其各自所在行業的方式。

華為公司作為一個與認為中國公司生產價廉質次商品的觀念抗爭的後起之秀,運用大膽進取的策略贏得了合同。價格一直是它最有用的手段之一。該公司的報價可以比那些地位穩固的供應商低30%,這主要是因為它依靠中國國內的一大批工程師,而中國的薪資只及發達國家工程師的很小一部分。客戶對華為公司熱心於改造技術以滿足他們的特殊需求作了描述。法國納夫電信公司首席執行官米歇爾·保蘭說:他們把你的要求列出單子,過後作出答覆。

“資訊安全部最早屬於知識產權部,2001年獨立出來。事實上,公司核心技術中能拿出來申請專利的只佔很小一部分,其他大部分都屬於公司商業機密,對這部分技術核心的管理就是資訊安全部的職責。”郭世棧說,“我們屬於IT支撐的範疇,但華為的資訊安全重在管理,可以說是三分技術、七分管理。”
----------------------------------

總結來看,華為、聯想與長城都是以「物美價廉」的方式切入市場,「便宜」成了他們最大的賣點,從華為海外市場的拓展來看,中國的製造與銷售已經立下了國際化的里程碑。這幾家公司很明顯地,可以看到政府大力支持的痕跡,官方色彩濃厚,也就是說,還沒辦法像台灣一樣,能像台塑、鴻海、三立這樣將政商關係劃分清楚。也就是能從本業上獲利,而不是靠政府的減稅與保護政策。

經過了十年,台灣還在政黨內鬥與整合的過程中,而中國已經在政府大力培植企業的方針下,有幾個指標性產業都成功地在國際上嶄露頭角。雖然我們都知道,要脫離代工的低利時代,邁向高附加價值產業,但成功的法則就是政府要下定決心,明確地標記出產業項目,而不能再朝三暮四,看不清楚台灣未來的願景。

大陸經過了十年,已經不一樣了,企業的產能不單只能滿足內需市場,現在又已經跨出國際市場的腳步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