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1

與熊共舞:軟體專案的風險管理

Book: 與熊共舞:軟體專案的風險管理
作者:湯姆.狄馬克、提摩西.李斯特/著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面對風險時,有四種策略可以選擇
1. 迴避:不去碰觸會產生風險的部分
2. 抑制:準備足夠的時間與金錢,在風險成形時砸下去
3. 舒緩:在風險成形前,就先採取某些措施
4. 逃避:什麼都不作,祈求老天保佑

我想到,開車時也有風險管理的問題,當你看到右側車道前方有一台車往你的中間車道靠過來的時候,你會怎麼作?
風險1:那台車突然切入中間車道,擋住你的去路,你撞倒它的屁股
風險2:那台車靠中間車道太近,你往前加速擦撞倒它

採用迴避策略->不走中間車道
採用抑制策略->準備好你皮包裡的現金跟很久沒動用的保險金,然後加速前進
採用舒緩策略->減速
採用逃避策略->不理他,當作沒看到

多數人會選擇抑制或是逃避策略,也就是在發現風險存在的時候,不去處理它。

在軟體專案中,為了在軟體開發的初期就能夠把所有的risk都列舉出來,書本裡提到的方法就是以過去的軟體專案經驗,來輸入作為現在這個專案的risk,再加上這個專案特有的一些risk,「經驗」在risk分析裡面,似乎扮演了極為重要的地位。


書本的附錄A提到了「信仰」的問題:信仰會使人想做出某種行為,觸動慾念,先在心裡作這件事,未來時機一到,還是會左右行為,它將成為我們眾多信仰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把我們的認知和行為連結在一起。(這本書是在講軟體的risk management,扯到了信仰的哲學思考。)

換句話說,一旦個人的信仰形成了,就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影響你的行為,也因此信仰必須要有足夠的證據讓你相信,這個信仰毫無疑問絕對正確,但是真的有這種證據嗎?如果真有證據顯示,信仰絕對正確,那麼就不需要信仰,因為所有的一切都只會存在事實而已,根本不需要信仰去證明事實絕對存在。

這也就是書本裡說的不確定性,因為每一件事情,你心裡的所有信仰都相對有一個機率值的證據證明,事情(危機)在某一個條件機率下會發生,也因此,我們的信仰模型也必須跟risk model一樣,要用risk diagram來表示信仰的可信度。

這本書的前半部份還蠻容易瞭解的,後面開始量化risk的時候,就比較抽象一點了。如果要創業的話,分析風險的時候,似乎只能用市場狀況去量化風險,但如果是技術、產品這兩類的創新,也就是沒有前例可以遵循的產業,那麼要如何管理風險呢?

創新管理告訴我們:創業的時候,就是要冒險,如果失敗,只是要賠掉創業投資的錢,但是如果是公司內部的創新,那麼創新失敗可就不是花錢了事的問題了,因為這個失敗可能會影響公司原來許多運作正常的事情,在這個時候,風險管理就必須跳出來派上用場了。創新與風險是兩個伴隨相生的兄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