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2

動畫名作 Memories - by 大友克洋

「MEMORIES」──極彩之視覺饗宴

她的回憶, 英文片名為 Megnetic Rose 磁力的玫瑰, 女主角蝴蝶夫人艾娃雖然已經死了, 但是電腦記錄著她的回憶, 並繼承她的遺願, 要把那個背棄她的男人永遠留下來.

磁力就像是回憶的吸引力, 也是一個拉力, 用力地將米格爾和漢斯往回憶裡扯, 也嘗試要困住他們, 然而這兩個男人作了截然不同的決定, 米格爾決定要順著回憶, 永遠留在回憶裡面, 永遠地活下去, 而漢斯卻決定留在現實, 現實的最後境遇就是在無垠的太空中漂流, 不知道去向.

作者塑造了艾娃的回憶, 卻讓兩個男人作了不同的選擇, 對於觀眾來說, 也可以自己選擇要作米格爾或是漢斯, 作者並沒有給觀眾一個確定的答案, 因為這兩種選擇各有好處有壞處.

身為觀眾的我們, 有幸能同時擁有這兩種感受, 因為在人生裡面, 我們只能扮演其中一個人, 不是永遠活在自己最光榮的回憶中, 就是得要踏著現實繼續前進.

------------------

"最臭兵器" 這一篇, 很明顯的就是諷刺上班族的愚忠. 主角信男利用太空服躲過軍方追擊, 目的只是為了完成長官交代的任務, 連這種方法都可以想得出來, 卻對身邊的人因為他一一毒發身亡, 一點感覺都沒有, 完全沒有思考是什麼原因.
------------------

大友克洋 "大砲之街" ------解 讀 與 思 考

看了這篇文章, 讓原本不那麼確定這一個段落含意的我, 身有同感, 在昨天晚上第一次觀賞的時候, 我只提出了很多疑問: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大砲城市, 連打仗放砲都能夠那麼制式化, 甚至連小學教課的內容都是砲擊的技巧, 小學生的夢想, 都是要當砲擊手? 為什麼砲仗打了那麼久, 完全看不到敵人在哪, 連老爸都只能在孩子問他問題的時候「爸爸,你們到底是跟哪裡在作戰啊?」用「這種事情等你長大就會知道了。」搪塞他的孩子. 整部片子充滿了 "烏托邦" 式的制約口號, 每天重覆不斷地媒體報導, 讓小朋友不用看電視也知道下一個節目是什麼. 最後一個問題, 我們自己是不是也在這樣子的環境下討生活, 就像是心理學的症狀 "舌尖現象" 一樣, 為了一個說不出口的目標, 每天汲汲營營努力工作.

當過兵的人都知道, 身為一個軍人, 要先知道為誰而戰, 為何而戰, 所以我們都會把中共當作是假想敵, 只有設定了目標, 才能知道要如何對抗侵略. 但在現在這個時代, 隨時可能會摸上岸的中共水鬼已經沒有了, 取而代之的, 是小三通, 還有可能緊接著而來的直航. 軍事上的敵人, 已經慢慢地因為經濟因素褪去了迷彩, 而政治上, 卻一直嘗試緊咬著中共不放, 不斷地製造衝突, 以維護國家的色彩. 究竟誰對誰錯, 我不曉得, 可是一旦要我們上戰場去送死, 那可是要反對到底的, 我看不到有任何理由, 讓我要犧牲生命, 維護一個充滿"政客"的國家系統. 要說我不愛國不愛台灣嗎? 其實很少有人會想放棄自由民主的社會, 投身國家即機器的大陸, 不愛台灣只是政治人物的口號而已, 如果你要繼續像 Cannon Fodder 這個城市裡的居民一樣, 持續接受這種口號的制約, 那是你的自由, 但在我的自由裡, 我選擇在看新聞聽到這些話的時候, 左耳進右耳出.

( 離題的一段文字: 現在的教改強調國際化, 也就是英語文教育, 但是有很多新聞顯示, 除了英文這個國際化的語言化, 華語的人口也慢慢地在增加, 也就是說, 中國大陸在東南亞市場上的影響力, 已經不是單純地能以政治上的理由, 完全隔絕掉的. )

「我長大以後,要當砲擊手,不是像爸爸那樣的裝填手。」這句話, 讓人聯想到前不久閱讀的那本書「出走紐西蘭」, 大家要知道砲擊手只有一個人, 而裝填手卻有上百人, Cannon Fodder城市裡的小學跟媒體就灌輸給大家, 最偉大的砲擊手這種印象, 這跟遠離台灣前往紐西蘭的那個家庭, 遠離台灣汲汲營營的教育制度的理由如出一轍, 台灣的教育, 不就是要大家努力學習, 考試, 將來念大學, 拿博士, 你才不落人後, 有成功的機會, 所以從小到大的補習, 只為了拿到未來晉升管理階層的預售票, 然而社會只需要5%的管理階層而已. 李開復在他的投影片也告誡未來中國的管理人員, 不是所有的Programmer都可以晉升管理階層, 人才必須適才適所, 有很多人雖有研發的能力但並不適合管理其他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