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5/2

我,機器人 I, Robot by 艾西莫夫 Isaac Asimov

I Robot 這部奠定了機器人科學基礎的作品,是在1942年由「現代機器人故事之父」艾西莫夫,以機器人學三大法則,為機器人律法起草,描繪出一個「人機共處」的未來世界,而不是人機二元對立的衝突世界。各短篇文章針對三大法則,以邏輯理性哲學思考的方式,推論出故事的情節與脈絡。

不可免俗地,我得再次重述在1942年「Runaround轉圈圈」這篇文章中,首次詳列的機器人學三大法則:
1. 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2. 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3. 在不違背第一法則及第二法則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The Three Laws of Robotics
1. A robot may not inhure a human being, or, through inaction, allow a human being to come to harm.
2. A robot must obey the orders given it by human beings except where such orders would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Law.
3. A robot must protect its own existence as long as such protection does not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or Second Law.

全書共有九個短篇,譯者貼心地將這些短篇文章所描繪的1982年到2065年,以「大事紀」的方式把重要的事件與故事發生的年代詳列出來。我覺得可以將這些故事的機器人主角分成四類(在機器人名稱的後面有兩個年代,第一個是故事發生的年代,第二個是寫作完成年代):

1. 家用機器人:小機 Robbie (1998,1940)
這個故事背後有個需要思考的問題:「第一部家用機器人會是什麼?」艾西莫夫認為是保母,但目前機器人發展的歷程來看,第一部家用機器人應該會是專司打掃的管家,不容置疑地,機器人的運用將會從商用工廠開始,但要面對一般的使用者,第一項打入家庭的機器人產品,就是機器人公司重要的里程碑,如果這項決策成功,公司的營業額就能有明顯地成長。但顯然從這九篇短文來看,除了這第一篇Robbie之外,其他都是討論商用機器人的故事,在「證據」中,甚至明訂「禁止在住人世界使用機器人」這項嚴格規定。顯然在機器人與AI技術高度發展的社會中,無法避免必須要立法限制機器人的使用範圍,究竟要如何成功將機器人打入一般大眾的市場,又不會危害人類本身的利益,是需要討論的一大課題。

2. 決策中心:轉圈圈 SPD13 (2015,1942)、抓兔子 DV5 (2016,1944)
轉圈圈討論機器人學三大法則的作用下,SPD13要如何處理第二與第三法則的衝突,SPD13的核心接收兩條法則產生的相反結果,決策出互相平衡的行為表現。抓兔子則是一個DV5主體控制六個從屬個體,DV5在同時傳送緊急命令給六個從屬體的狀況下,超過負荷而發瘋了。從無線傳輸訊息的角度來看,似乎不大合理,因為無線可以用廣播的方式,同時傳送給六個從屬個體,那麼就不會產生故事裡所說明的那種狀況,比較可能發生問題的地方是,DV5主體接收六個從屬個體回饋資訊的地方,這時候DV5才需要面臨同時處理六個個體的資訊,而產生超過負荷的問題。

3. 理性思考:理性 QT1 (2015,1941)、騙子 RB34 (2021,1941)、消失無蹤 Nestor10 (2029,1947)、逃避 Brain (2029,1945)
在各機器人理性的邏輯思考下,最終的決策中心必須要先收集資訊,然後再以機器人律法,也就是三大法則,決定最後表現的行為,這幾個短篇的機器人,全都是在「思考」後,產生令人驚訝的行為,而在故事主角仔細推理後,才慢慢地抽絲剝繭,瞭解機器人異常行為的決策過程,再利用三大律法解決問題。其中QT1稍微有點不同,QT1的思考邏輯自成一格,也因為能獨立思考,所以能擔負太空站的任務。

4. 機器人主導:證據 史蒂芬‧拜爾萊 (2032,1946)、可避免的衝突 Machine (2052,1950)
「證據」裡描述了史蒂芬‧拜爾萊從地方檢察官到市長的經歷過程,政治競爭對手希望從各種管道證實拜爾萊是個正子人形機器人,但都不得其法。如果人形機器人的技術發揮到極致,世界就會進步到「Ghost in the Shell攻殼機動隊」所設定的世界,Shell代表人體或是義體,Ghost代表靈魂或是AI,拜爾萊的情況就跟草椎素子一樣,是把人類的靈魂注入到義體當中,不同的是他們存在的世界,一個立法限制人形機器人不得存在於住人世界中,一個是正大光明地擔任警察追查各種資訊犯罪。

「可避免的衝突」中規劃了一個由機體控制的美麗新世界,由機體掌握全人類的幸福,類似一種獨裁政權,這個系統如果再往前推演,就是「Matrix」所設定的世界。在第一法則的條件作用下,如果未來世界的生活環境已經惡劣到人類的生命體無法承受的狀態,而Machine邏輯推演認為,為了不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將人類保存在一個類似Matrix的網路下,再由Matrix連接每一個人的感官神經,模擬出一個美好的人類世界,對人類來說,這就是最好的生活環境,既能快樂地生活在虛擬世界中,生命也得以存續。

然而艾西莫夫透過蘇珊‧凱文博士表達對未來的機體Machine世界,有著無限的憧憬,也認定永遠不會出錯的Machine所掌握的世界經濟體,對人類來說,絕對有著最正面的結果與未來,這無疑是個美麗新世界,也是個烏托邦,Machine世界屬於一種獨裁政權,而在無止境的邏輯推演下,我們無法估計推演的結果為何,也沒有任何機制可以證實,Machine的推演是絕對的善,反而有可能變成類似Matrix那樣的結局。不過這樣單純的憧憬,也帶領各位讀者神往至另一層至善的境界,機器人的世界也可以這樣美輪美奐,對這一系列機器人世界的科幻歷史故事來說,這是一個適當的結局。


各個短篇自成一套思考邏輯,九篇短篇集合起來,又是一部機器人發展史,我們不得不佩服艾西莫夫是如何在1942年就自己構造出一套完整的機器人未來世界。這本書令人驚訝地,以133元定價,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著作權過期的關係,但價格便宜不代表可視如敝屣,相反地,這部曠世鉅作需要讀者用心體會,這「人機共處」未來世界的模樣。

貓頭鷹出版社 我,機器人 I, Robot

************各短篇文章簡述**************
1. 小機 Robbie (1998,1940)
機器保母,完全地順從人類,但女孩葛洛莉雅的媽媽無法認同一部沒有思考靈魂的機器,她懷疑 Robbie 可能會在某個時候突然發瘋,因此強制將 Robbie 從葛洛莉雅身邊帶走,女孩無法接受她的朋友突然消失,日益沈默消瘦。葛洛莉雅的一個簡單問題「你見到過小機嗎?」「一個像我的機器人?」讓會說話的機器人無法負荷自己只是群體中的一員這個事實,而稍壞了數個線圈。小機在跟葛洛莉雅重逢的工廠裡,營救了小女孩,一個充滿戲劇性的重逢畫面。

2. 轉圈圈 SPD13 (2015,1942)
在人類不在現場的採硒礦池中,SPD13接受了一個普通的正常命令,奉命採礦,由於三大法則之間的衝突是由正子腦中不同的正子電位解決,第三法則讓機器人面臨險境時,瞭解危險而回頭,第二法則接受人類命令,走入險境採礦,在這兩個法則衝突作用下,達成一個平衡狀態致使SPD13一直轉圈圈,為了解決這個衝突,鮑爾讓自己身歷險境,使SPD13以最高第一法則執行解救人類的命令。

3. 理性 QT1 (2015,1941)
被拼湊起來的QT1,對自己的存在產生好奇,「因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讓QT1自我形成一套思考邏輯,原因在於,QT1有個基本公設,因為人類組成材料軟弱無力,缺乏持久性與強度,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昏迷,相反地QT1是個完美成品,使用效率100%而且可輕易克服極端環境。所以太空站的核心「主宰」,最先創造人類,而後創造了QT1來服侍主宰。公設建立於假設之上,而且靠信心支持,沒有動搖的可能。

4. 抓兔子 DV5 (2016,1944)
一對六的從屬機器人DV5,在人類不在場的時候,個體主體性增加,再加上危急的時候,使得DV5為了協調其他六個從屬個體發佈六重命令,致使該功能超過負荷而發生問題,當DV5變成精神病患時,就進入了迷亂狀態,不知不覺地玩起自己的手指,鮑爾以處決一個從屬體解決了DV5的迷亂狀態。

5. 騙子 RB34 (2021,1941)
會透視心靈的RB34為了遵循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包含了任何種類的傷害,不可避免地玩弄了三位機器人學專家,RB34說謊,他回答的答案都是第一時間面對他的人,心理面所渴望聽到的答案。

6. 消失無蹤 Nestor10 (2029,1947)
為了一項特殊任務,未完整印記第一法則的機器人Nestor10,在工程師布萊克的咒罵下「消失了」,僅印記了「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的Nestore10聰明地消失在其他六十二個同型機器人NS2當中,蘇珊‧凱文博士受命透過第一法則找出這部消失的Nestor10。

7. 逃避 Brain (2029,1945)
金頭腦Brain在蘇珊‧凱文博士的提示前提下:在碰觸到人類死亡問題時,直接停止計算將資料交回來,以避免金頭腦報銷,接受計算恆星躍遷研發曲速引擎的任務,Brain成功地建造了恆星際躍遷的太空船,並讓鮑爾與多諾凡成為第一次的測試飛行員。然而恆星際躍遷在光速有限的條件下,物質與能量根本無法存在於曲速空間中,這代表人類的死亡,凱文博士的前提讓Brain有足夠的時間瞭解死亡只是暫時現象,於是Brain選擇逃避現實,促成了這次成功的恆星際躍遷飛行。

8. 證據 史蒂芬‧拜爾萊 (2032,1946)
政治敵人法蘭西斯‧奎恩面對一位令人充滿懷疑的地方檢察官史蒂芬‧拜爾萊,要脅弗瑞德‧蘭寧博士確認拜爾萊究竟是不是正子人形機器人,因為拜爾萊從來不吃東西,由於住人世界嚴禁使用人形機器人,正子機器人唯一的製造商美國機器人與機械人公司所有生產的機器人都只租不賣,正子腦都會被回收且銷毀,如果證實拜爾萊是個機器人,這樣的事實將會危害到公司的未來。但蘭寧與凱文博士,無法區分完人跟機器人的差別。凱文最後的結論是,機器人無法傷害人類,即使拜爾萊是不朽的完美機器人,他會在任期後自動離開職位,因為他不能讓人類知道自己被機器人統治過。終究沒有直接證據證實史蒂芬‧拜爾萊是個機器人。

9. 可避免的衝突 Machine (2052,1950)
四大界域分別由四個機體Machine掌握,由於他們開始產生瑕疵的計算結果,讓世界總協史蒂芬‧拜爾萊逐一檢討四大界域的現狀與問題。拜爾萊認為原因出在反對機體的「人本協會」,而希望把人本協會成員以激烈的手段將他們處理掉,而凱文解析,Machine為了不傷害人類,極力避免經濟脫序,經濟脫序的主因又會是機體被作廢,所以Machine的首要考量是保全自己,因此Machine悄悄地將威脅他們的這些成員,輕輕地搖晃讓他們失去重要的職權,這是對所有人類最適當的解決方式。「人類對未來已經失去自己的決定權」,因為機體已經掌握了全球經濟的控制權,在Machine的協調掌握下,所有的衝突都能避免,這是個更完美的社會。


我發現的勘誤:
p.174 第7行 經調查過奎恩先生 -> 經調查過拜爾萊先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