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討論工業設計的書,作者在前兩個章節,重新定義了「設計」這個集動詞與名詞於一身的詞語,後面十多個章節,就是以許多生活上會遇到的實例,來驗證一開始所定義的設計。整本書一直重複這幾個概念,「設計是在諸多限制中,選擇限制的用途,然後在各種選擇間妥協」「沒有完美的設計,沒有完美的成品」。創意思考強調「跳脫框架思考」,然而設計卻限制「在框架內思考」。
書本裡提到的例子,包含了飲用水(水杯、瓶裝水、濾水器)、照明(車頭燈、手電筒、檯燈)、車內設計(車內杯架、控制按鈕)、盒裝設計(模型收納與陳列、微波爐、計算機、噴墨印表機、CD、行李箱)、空間動線設計(完美超市、排隊結帳、收費站)、紙袋(購物袋、塑膠袋、購物車)、居家設計(烹調、吸塵器、不沾鍋、門把高度、電燈開關的位置、插座)、庶民設計(膠帶與WD-40,WD-40把該走的東西弄走,膠帶把該留的東西留下)、廚房與水槽(單桿水龍頭、削皮器)、座椅、數字(電話與計算機的數字鍵盤、電話號碼)、選擇的設計(用餐選擇地點、座位、菜色、甜點、小費)、牙刷、購屋與裝潢、樓梯。
根據這本書重新對「設計」兩個字所做的詮釋,不難聯想到,為什麼在學習物件導向程式設計時,一旦學到了設計模式這個部分,我們就會發現Design Patterns所提供的23種基本的設計模式,只不過是因應最常見的問題,所提供最基本的設計方法,在軟體設計裡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沒有絕對的設計方法,只要有自己的理由與目的,就能提出自己的設計見解與方法。在做案子的過程中,從一開始蒐集需求,我們就會因應不同的需要而採用不同的軟體套件,產生不一樣的設計架構,但這些設計的內容,僅只於細部的設計與調整,整個大架構還是遵循前人或是以前專案的經驗成果,以J2EE來說就是J2EE Patterns。雖說是軟體的architect,但設計的本質不在於創新,而是因應不同的專案需要,以現有的blueprint為基礎來修改與調整,這就是軟體程式設計。
科技產品首重使用,要緊跟著使用者的態度與腳步,重大的創新與變革,除非帶來了極大的優點與便利性,否則無法說服一般使用者花時間適應這個新的科技產品,在公司的決策上,要對產品提出「革新」或是「改進」,就需要管理者針對產品的變革做充分的討論後,定義出合理的設計「框架」,然後接受在這個框架的限制內,所提出的設計。
小處著手-追求完美的設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