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5/24

從天而降的三組pentomno 6x10解法

三組pentomno的解

玩了好久好久,都只能排出一種解法。今天晚上運氣真好,接連隨意徒手排出三組 pentomno 6x10 的解法。

2006/5/23

靈魂工程師 之二

上一篇文章談到了靈魂工程師,也就是家庭主夫housband這個職業,但我在google上搜尋之後,卻發現這個名詞在已經普遍被使用,尤其是對岸,但不是用在家庭主夫身上,而是「老師」。人類靈魂工程師——最富哲理的稱謂:人類靈魂工程師”一詞原是史達林對作家的稱謂,後來被教育家加裏寧引用到教育界。再放大一些,所有跟兒童有關的職業項目,應該都可以稱為「靈魂工程師」。

很不幸地,goole搜尋到的網頁與新聞,有很多負面的報導,我想原因就在於,身為一位老師,教育小孩是他/她的職業與工作,做得成功稱職是應該的,但做得不好,會對小孩有極深遠的影響,也許不是在學校裡面才會發生問題,而是在出了校園之後危害社會,所以失職的老師,通常會被媒體放大檢驗,以大篇幅報導,「某某老師」做了什麼不應該做的事情,然後大肆撻伐。

也有許多新聞會說,「某某老師」因為承受不了職業的壓力而自殺,這時候通常會稍微檢討教師的工作內容合不合理,工時正不正常,(暑假要不要去學校,晚上要不要留校等等問題),但討論過後卻還是得面對「少子化」的現實威脅,因為就學人口逐漸減少,學校為了求生存,相對得付出更多的心力辦學。

老師這個工作,專業的內容其實是枯燥乏味的,同樣一份教材教幾十年,反反覆覆地得自己調適心情,有趣的地方是學生不同,學生在三年的過程中跟著老師一同成長,因為人不一樣了,教與學之間產生了不同的火花,學生的成就是老師這個工作回饋與樂趣的來源。


人類靈魂「工程師」
“靈魂工程師”豈可濫施“語言暴力”
香港地﹕靈魂工程師
靈魂工程師
張林:靈魂墮落的大陸靈魂工程師
不懈追求的“靈魂工程師”
一位偉大的「人類靈魂工程師」──安徒生

靈魂工程師 之一

看到「靈魂工程師」這個職稱,你會聯想到什麼職業?

靈魂是人類跟其他動物差異最大的一個部分,在維基百科中整理了,不同的宗教與社會對靈魂的不同解釋。雖然有些宗教認為生物都有生物靈,但一般人所認同的靈魂通常單指人類,而工程師就是這個職業的屬性,師字是尊稱,可為人師者本身必有某項專業能力,凌駕其他人之上,而工程師是專指理工科方面的專才,通常只有理工科的職業項目,會以工程師自居。因此靈魂工程師我們可以理解為,與人類工程科學有關的一項職業。

其實這句話也是從電視上的一個節目「今晚哪裡有問題」聽到的,節目中討論幾個中年轉業的成功案例,節目的重點放在不老廚房的老闆徐茂鑫身上,但我注意到的是,坐在畫面左手邊那個中年轉業,成為專職家庭主夫的前記者江兒,從生活繽紛的記者生活,轉變成為一個專職的家庭主夫,在家帶小孩,現在也以成功的主夫經驗,在外面四處演講。

在家照顧小孩其實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也許大家會認為,不過是餵小朋友吃飯,招呼他睡覺跟他玩,有什麼困難的嗎?如果真正有帶過小朋友的應該會比較清楚,帶小孩辛苦的地方是,大人得目不轉睛看著小孩在做什麼事情,因為他隨時可能會一個箭步,就打翻杯子,更會在大人不注意的時候,在沙發跳上跳下,你說不可以做的,他偏偏要去做。其實工作的內容不難,難的是耐心與毅力,還有想睡不能睡的壓力。

來賓陶大偉談到家庭主夫在美國其實還蠻多的,社會沒有異樣的歧視眼光,甚至創造了一個新名詞 housband(house + husband),但在台灣,照顧家庭與小孩通常是媽媽的工作,婆婆媽媽會一同帶小孩出門散步,互相交流育兒經驗,社會還不大能接受家庭主夫,如果一群媽媽中間有一個爸爸各自帶了自己的小孩在公園裡玩,這位爸爸還是不可避免地會引人側目。

江兒在節目最後,為家庭主夫下了一個絕佳的註腳,他說他問過許多媽媽身份證上的職業欄,有些填自由業、家管、不然就是空白,但他多年來的經驗,認為職業欄象徵著對自己工作的自信與認同,所以建議大家改為「靈魂工程師」,不單是給自己肯定,也讓社會正視這個職業。另外江兒還以他的小孩所說的一段話下了另一個註腳,「爸爸,你認為錢跟生命那一個重要」「當然是生命重要阿!」「所以說我比錢更重要,不是嗎?因為我是一個生命。」

ps. 大約是幾年前我的工作不穩定有變動的時候開始,我自己就分析覺得,老婆的工作經濟效益比我高,如果小孩真的找不到人照顧的時候,是不是就得要由我辭掉工作回家帶小孩,目前因為有媽媽的幫忙,還不需要這樣做,但工作效益的現實情形依然是如此。這應該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因為老婆總是定期地會有職業疲乏的症狀,會想要請育嬰假回家帶小孩,「誰要回家帶小孩」這個問題,也許就等到真正發生再來討論解決吧!

----------------------------------------
中年轉業不用怕!太太當你的靠山?之二(3/13播出)
****** 本來想要轉錄這篇文章,但不應該違反blog使用規範,直接把這篇blog文章轉錄過來,我覺得這個案例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希望這篇文章的連結不會突然消失 ******

2006/5/22

膠帶 是 平民設計師的利器

前不久讀了亨利‧波卓的「小處著手-追求完美的設計」,書本裡提到了膠帶這個特殊的發明,因為膠帶取得容易,使用便利,讓每一個人都能在生活上運用膠帶,成為一個平民設計師。從來沒有想過,棕色的紙箱膠帶竟然也是女明星、模特兒們,處理胸部假奶提升罩杯的好幫手。

週末不小心轉台看到康熙來了正在訪問白歆惠、童怡禎及香月明美三位名模暢談防走光、避免穿幫的方法,原因自然是白歆惠在工作不慎被媒體拍到胸部的走光照片,本來談談走光也沒什麼,這些照片都是那些遊走衣服尺寸邊緣,能露多少就多少的明星們,不可避免的失誤照片,但我沒想到,紙箱膠帶竟然是她們共同的輔助工具。

節目中她們談著談著,就拿起兩個假奶,往假模特兒的胸部下緣放,接著就拿著紙箱膠帶從胸部的左下角沿著下緣拉出一個微笑曲線,這就能在短時間內固定住假奶,提升罩杯。更不可思議的是,小S接著談起她參加某個頒獎典禮的經驗,因為她的衣服實在是找不到合適的內褲穿,所以她最後決定不穿內褲,但開車到半途卻又想說如果不慎走光也不大好,就跟路旁店家借了廁所,用紙箱膠帶往重要的第三點貼,當時時間緊急沒想那麼多,不過撕下來的時候就有得受了。

簡單的紙箱膠帶有這種用途,真讓人大開眼界,光鮮亮麗的造型背後,是要付出代價的。小S的談話尺度之寬與無厘頭,讓她在懷孕暫停演藝事業,然後生小孩,還能維持綜藝界的地位,就個人事業版圖的經營來說,她成功了,真的蠻佩服她的。


低胸上陣《康熙來了》 小S演示防走光絕招
《康熙來了》錄影 小S演示防走光絕招(組圖)

2006/5/17

圖解經濟學 by 溫美珍

易博士出版社發行了一系列的「圖解xxx」叢書,委託城邦發行,有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等專業學科,我買了兩本,一本是「圖解經濟學」,另一本是「圖說希臘北歐神話」,從「圖解」這兩個字應該不難猜出,出版這些書的目的是為了讓一般不熟悉某一個專業學科的人,也能在圖解的方式下,瞭解該學科的基本必備常識與精華。

我先看了經濟學這本書,整體來看,編排的設計明顯可以看出每一個單元主題大都是在兩頁的範圍內講完,而且左邊那頁設計為文字說明部分,右邊則是圖解的部分,每一個主題都有圖解來幫助讀者記憶與瞭解。如果認為這樣的書,內容沒有深度的話,那顯然是錯誤的想法。圖解經濟學這本書的內容,就是講解許多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專有名詞,對於我們這種非專業的學習者來說,就算是看得懂也沒辦法一次就把整本書都記到腦子裡,所以我只能把這本書當作參考,等到遇到不懂的專有名詞時,再拿出來查閱吧。

以下列出各章內容提到的專有名詞,這個連結圖解經濟學,更把專有名詞的解釋寫出來,直接參考不寫了。

第一章 消費者行為理論
需求與供給、需求法則、正常財與劣等財、奢侈品與季芬財、替代效果與所得效果、替代品與互補品、均衡價格/數量、市場機能、需求/供給彈性分析、效用分析、邊際效用遞減法則、機會成本、後彎的勞動供給曲線。

第二章 生產理論與市場結構
生產成本(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短期/長期成本、超額利潤、規模經濟與範疇經濟、完全競爭市場與不完全競爭市場(獨佔、壟斷、寡佔)、OPEC、差別訂價、完全價格歧視與消費者剩餘、賽局理論、零和遊戲/非零和遊戲

第三章 市場失靈及經濟效率
市場失靈、資訊不對稱、檸檬市場理論、逆向選擇、仿冒、市場外部性、公共財

第四章 國民所得
GDP、GNP、名目/實質GDP、消費與儲蓄(相對消費理論、恆常所得假說、生命週期假說、利率、物價水準)、外國直接/間接投資、WTO

第五章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擴張性/緊縮性財政政策、政府赤字(賦稅融通、公債融通、貨幣融通)、貨幣->購買力、直接/間接金融、中央銀行(存款準備率、隔夜拆款利率、M1B、M2)、公開市場操作、貨幣政策(公債、重貼現率、法定準備率)、利率

第六章 國際貿易
絕對利益、比較利益(機會成本)、關稅壁壘(改善貿易赤字、增加財政收入、保護幼稚產業)、進口限額、WTO、傾銷/反傾銷

第七章 國際金融
匯率、外匯存底、央行干預、國際收支帳BOP(經常帳、資本帳)、經濟指標

第八章 經濟成長與發展
軟/硬著陸、景氣循環、景氣對策信號、通貨膨脹、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通貨緊縮(冷火雞法、漸進式法)、失業率(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循環性失業)

博客來 圖解經濟學

2006/5/15

AJAX & Ruby on Rails

5/13是我第一次參加SA@台中的活動,「AJAX & Ruby on Rails心得分享!」,對這個活動的規模與場地覺得蠻令人感動的,一個免費的活動能吸引將近一百個人,場地雖然在偏遠的清水國小,還能把整間視聽教室坐滿,演講的內容與品質也令人印象深刻。因為不熟悉路況,提早出發也蠻早到場,看到了一位人物坐在後面,沒認錯的話應該是jserv,但我這個檯面下的人物並沒有大方地趨前致意。

有段時間沒有聽這麼專業的演講了,獲益良多。對我來說,AJAX帶來的困擾並不只是技術上的工具支援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必須要思考在網站的介面上的哪個部分的功能,應用AJAX的「非同步」功能,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在跟美工人員配合時,要怎麼共同以「非同步」的概念為前提,設計網站的人機介面。就我觀察演講者James展示的AJAX網站,多數運用AJAX的網站畫面都是單純儉樸,以「提供資訊」為主要訴求,這些網站的重點放在資訊與內容,沒有非常複雜的美工,而最好的人機介面就是要讓使用者用得愉快,不管你用了什麼技術。

「讓人愉快Make User Happy」最後這句話,也是第二個Ruby on Rails的講題重點,Ruby的設計理念,就是要「Make Programmer Happy!」,就演講者demo的過程看來,Ruby做了很多「預設選項」的工作,以節省程式設計師繁雜的coding與configuration工作,能節省這麼多工作內容,的確是蠻神奇的。也許真的該花點時間,瞭解Ruby。

今天我突然想到,如果跳脫了預設選項,Ruby on Rails在製作客製化功能的時候,是不是也一樣方便?
另外,演講者(contiguous?)也提到,Rails在寫網頁的時候也是用Ruby,而不是傳統的Html,這個問題就像是servlet一樣,最後還是得轉換成jsp,才能推廣使用,也許Ruby該放棄這個堅持,走「中庸路線」,但是放棄這個堅持,或許就等於接受了另一個亂源,要怎麼處理比較恰當,不瞭解內幕的我不敢下結論。

回想當初學習java的過程,從學習語法開始,然後就是學習sun提供的標準函示庫,然後是眾多open source套件,如果想要深入瞭解Ruby,勢必也要經歷這樣的過程,java的優勢是有SUN及IBM等資訊大廠支援,Ruby有嗎?Ruby如果走向linux這樣的OSS生態環境,就得面對OSS所帶來的drawback。嗯...我還是暫時先把Ruby當作高階語言的玩具吧。

2006/5/2

我,機器人 I, Robot by 艾西莫夫 Isaac Asimov

I Robot 這部奠定了機器人科學基礎的作品,是在1942年由「現代機器人故事之父」艾西莫夫,以機器人學三大法則,為機器人律法起草,描繪出一個「人機共處」的未來世界,而不是人機二元對立的衝突世界。各短篇文章針對三大法則,以邏輯理性哲學思考的方式,推論出故事的情節與脈絡。

不可免俗地,我得再次重述在1942年「Runaround轉圈圈」這篇文章中,首次詳列的機器人學三大法則:
1. 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2. 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3. 在不違背第一法則及第二法則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The Three Laws of Robotics
1. A robot may not inhure a human being, or, through inaction, allow a human being to come to harm.
2. A robot must obey the orders given it by human beings except where such orders would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Law.
3. A robot must protect its own existence as long as such protection does not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or Second Law.

全書共有九個短篇,譯者貼心地將這些短篇文章所描繪的1982年到2065年,以「大事紀」的方式把重要的事件與故事發生的年代詳列出來。我覺得可以將這些故事的機器人主角分成四類(在機器人名稱的後面有兩個年代,第一個是故事發生的年代,第二個是寫作完成年代):

1. 家用機器人:小機 Robbie (1998,1940)
這個故事背後有個需要思考的問題:「第一部家用機器人會是什麼?」艾西莫夫認為是保母,但目前機器人發展的歷程來看,第一部家用機器人應該會是專司打掃的管家,不容置疑地,機器人的運用將會從商用工廠開始,但要面對一般的使用者,第一項打入家庭的機器人產品,就是機器人公司重要的里程碑,如果這項決策成功,公司的營業額就能有明顯地成長。但顯然從這九篇短文來看,除了這第一篇Robbie之外,其他都是討論商用機器人的故事,在「證據」中,甚至明訂「禁止在住人世界使用機器人」這項嚴格規定。顯然在機器人與AI技術高度發展的社會中,無法避免必須要立法限制機器人的使用範圍,究竟要如何成功將機器人打入一般大眾的市場,又不會危害人類本身的利益,是需要討論的一大課題。

2. 決策中心:轉圈圈 SPD13 (2015,1942)、抓兔子 DV5 (2016,1944)
轉圈圈討論機器人學三大法則的作用下,SPD13要如何處理第二與第三法則的衝突,SPD13的核心接收兩條法則產生的相反結果,決策出互相平衡的行為表現。抓兔子則是一個DV5主體控制六個從屬個體,DV5在同時傳送緊急命令給六個從屬體的狀況下,超過負荷而發瘋了。從無線傳輸訊息的角度來看,似乎不大合理,因為無線可以用廣播的方式,同時傳送給六個從屬個體,那麼就不會產生故事裡所說明的那種狀況,比較可能發生問題的地方是,DV5主體接收六個從屬個體回饋資訊的地方,這時候DV5才需要面臨同時處理六個個體的資訊,而產生超過負荷的問題。

3. 理性思考:理性 QT1 (2015,1941)、騙子 RB34 (2021,1941)、消失無蹤 Nestor10 (2029,1947)、逃避 Brain (2029,1945)
在各機器人理性的邏輯思考下,最終的決策中心必須要先收集資訊,然後再以機器人律法,也就是三大法則,決定最後表現的行為,這幾個短篇的機器人,全都是在「思考」後,產生令人驚訝的行為,而在故事主角仔細推理後,才慢慢地抽絲剝繭,瞭解機器人異常行為的決策過程,再利用三大律法解決問題。其中QT1稍微有點不同,QT1的思考邏輯自成一格,也因為能獨立思考,所以能擔負太空站的任務。

4. 機器人主導:證據 史蒂芬‧拜爾萊 (2032,1946)、可避免的衝突 Machine (2052,1950)
「證據」裡描述了史蒂芬‧拜爾萊從地方檢察官到市長的經歷過程,政治競爭對手希望從各種管道證實拜爾萊是個正子人形機器人,但都不得其法。如果人形機器人的技術發揮到極致,世界就會進步到「Ghost in the Shell攻殼機動隊」所設定的世界,Shell代表人體或是義體,Ghost代表靈魂或是AI,拜爾萊的情況就跟草椎素子一樣,是把人類的靈魂注入到義體當中,不同的是他們存在的世界,一個立法限制人形機器人不得存在於住人世界中,一個是正大光明地擔任警察追查各種資訊犯罪。

「可避免的衝突」中規劃了一個由機體控制的美麗新世界,由機體掌握全人類的幸福,類似一種獨裁政權,這個系統如果再往前推演,就是「Matrix」所設定的世界。在第一法則的條件作用下,如果未來世界的生活環境已經惡劣到人類的生命體無法承受的狀態,而Machine邏輯推演認為,為了不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將人類保存在一個類似Matrix的網路下,再由Matrix連接每一個人的感官神經,模擬出一個美好的人類世界,對人類來說,這就是最好的生活環境,既能快樂地生活在虛擬世界中,生命也得以存續。

然而艾西莫夫透過蘇珊‧凱文博士表達對未來的機體Machine世界,有著無限的憧憬,也認定永遠不會出錯的Machine所掌握的世界經濟體,對人類來說,絕對有著最正面的結果與未來,這無疑是個美麗新世界,也是個烏托邦,Machine世界屬於一種獨裁政權,而在無止境的邏輯推演下,我們無法估計推演的結果為何,也沒有任何機制可以證實,Machine的推演是絕對的善,反而有可能變成類似Matrix那樣的結局。不過這樣單純的憧憬,也帶領各位讀者神往至另一層至善的境界,機器人的世界也可以這樣美輪美奐,對這一系列機器人世界的科幻歷史故事來說,這是一個適當的結局。


各個短篇自成一套思考邏輯,九篇短篇集合起來,又是一部機器人發展史,我們不得不佩服艾西莫夫是如何在1942年就自己構造出一套完整的機器人未來世界。這本書令人驚訝地,以133元定價,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著作權過期的關係,但價格便宜不代表可視如敝屣,相反地,這部曠世鉅作需要讀者用心體會,這「人機共處」未來世界的模樣。

貓頭鷹出版社 我,機器人 I, Robot

************各短篇文章簡述**************
1. 小機 Robbie (1998,1940)
機器保母,完全地順從人類,但女孩葛洛莉雅的媽媽無法認同一部沒有思考靈魂的機器,她懷疑 Robbie 可能會在某個時候突然發瘋,因此強制將 Robbie 從葛洛莉雅身邊帶走,女孩無法接受她的朋友突然消失,日益沈默消瘦。葛洛莉雅的一個簡單問題「你見到過小機嗎?」「一個像我的機器人?」讓會說話的機器人無法負荷自己只是群體中的一員這個事實,而稍壞了數個線圈。小機在跟葛洛莉雅重逢的工廠裡,營救了小女孩,一個充滿戲劇性的重逢畫面。

2. 轉圈圈 SPD13 (2015,1942)
在人類不在現場的採硒礦池中,SPD13接受了一個普通的正常命令,奉命採礦,由於三大法則之間的衝突是由正子腦中不同的正子電位解決,第三法則讓機器人面臨險境時,瞭解危險而回頭,第二法則接受人類命令,走入險境採礦,在這兩個法則衝突作用下,達成一個平衡狀態致使SPD13一直轉圈圈,為了解決這個衝突,鮑爾讓自己身歷險境,使SPD13以最高第一法則執行解救人類的命令。

3. 理性 QT1 (2015,1941)
被拼湊起來的QT1,對自己的存在產生好奇,「因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讓QT1自我形成一套思考邏輯,原因在於,QT1有個基本公設,因為人類組成材料軟弱無力,缺乏持久性與強度,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昏迷,相反地QT1是個完美成品,使用效率100%而且可輕易克服極端環境。所以太空站的核心「主宰」,最先創造人類,而後創造了QT1來服侍主宰。公設建立於假設之上,而且靠信心支持,沒有動搖的可能。

4. 抓兔子 DV5 (2016,1944)
一對六的從屬機器人DV5,在人類不在場的時候,個體主體性增加,再加上危急的時候,使得DV5為了協調其他六個從屬個體發佈六重命令,致使該功能超過負荷而發生問題,當DV5變成精神病患時,就進入了迷亂狀態,不知不覺地玩起自己的手指,鮑爾以處決一個從屬體解決了DV5的迷亂狀態。

5. 騙子 RB34 (2021,1941)
會透視心靈的RB34為了遵循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包含了任何種類的傷害,不可避免地玩弄了三位機器人學專家,RB34說謊,他回答的答案都是第一時間面對他的人,心理面所渴望聽到的答案。

6. 消失無蹤 Nestor10 (2029,1947)
為了一項特殊任務,未完整印記第一法則的機器人Nestor10,在工程師布萊克的咒罵下「消失了」,僅印記了「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的Nestore10聰明地消失在其他六十二個同型機器人NS2當中,蘇珊‧凱文博士受命透過第一法則找出這部消失的Nestor10。

7. 逃避 Brain (2029,1945)
金頭腦Brain在蘇珊‧凱文博士的提示前提下:在碰觸到人類死亡問題時,直接停止計算將資料交回來,以避免金頭腦報銷,接受計算恆星躍遷研發曲速引擎的任務,Brain成功地建造了恆星際躍遷的太空船,並讓鮑爾與多諾凡成為第一次的測試飛行員。然而恆星際躍遷在光速有限的條件下,物質與能量根本無法存在於曲速空間中,這代表人類的死亡,凱文博士的前提讓Brain有足夠的時間瞭解死亡只是暫時現象,於是Brain選擇逃避現實,促成了這次成功的恆星際躍遷飛行。

8. 證據 史蒂芬‧拜爾萊 (2032,1946)
政治敵人法蘭西斯‧奎恩面對一位令人充滿懷疑的地方檢察官史蒂芬‧拜爾萊,要脅弗瑞德‧蘭寧博士確認拜爾萊究竟是不是正子人形機器人,因為拜爾萊從來不吃東西,由於住人世界嚴禁使用人形機器人,正子機器人唯一的製造商美國機器人與機械人公司所有生產的機器人都只租不賣,正子腦都會被回收且銷毀,如果證實拜爾萊是個機器人,這樣的事實將會危害到公司的未來。但蘭寧與凱文博士,無法區分完人跟機器人的差別。凱文最後的結論是,機器人無法傷害人類,即使拜爾萊是不朽的完美機器人,他會在任期後自動離開職位,因為他不能讓人類知道自己被機器人統治過。終究沒有直接證據證實史蒂芬‧拜爾萊是個機器人。

9. 可避免的衝突 Machine (2052,1950)
四大界域分別由四個機體Machine掌握,由於他們開始產生瑕疵的計算結果,讓世界總協史蒂芬‧拜爾萊逐一檢討四大界域的現狀與問題。拜爾萊認為原因出在反對機體的「人本協會」,而希望把人本協會成員以激烈的手段將他們處理掉,而凱文解析,Machine為了不傷害人類,極力避免經濟脫序,經濟脫序的主因又會是機體被作廢,所以Machine的首要考量是保全自己,因此Machine悄悄地將威脅他們的這些成員,輕輕地搖晃讓他們失去重要的職權,這是對所有人類最適當的解決方式。「人類對未來已經失去自己的決定權」,因為機體已經掌握了全球經濟的控制權,在Machine的協調掌握下,所有的衝突都能避免,這是個更完美的社會。


我發現的勘誤:
p.174 第7行 經調查過奎恩先生 -> 經調查過拜爾萊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