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6/20

沈君山校長的「浮生三記」

沈君山,這個名字在過去幾年,對我來說只是我大學畢業證書上的一個名字而已,看了他的書之後,才算是初步認識這個傳奇人物。「浮生三記」這本書是透過張系國的介紹:浮生冰涼,才去買來閱讀的,另外連帶買了夫人曾麗華的作品「旅途冰涼」。除了「四大公子」的封號外,總算是更深入認識了母校校長,也對大學生活做一個完整的交代。

清華大學是以理工聞名的學校,但這裡的學生也是出名的「怪」,難怪企業界比較喜歡成大與交大的畢業生。(如果有清華又有成功大學畢業證書的,這種人的狀態會變得更紊亂,還是更能兼容並包呢?)這個結論可從書本裡「年表小傳」中提到的,詩人余光中於1973年受邀至清華演講,當時他對清華的結論是:「文化的沙漠,瘋子的樂園。」後來在1997年又再次到清華講詩,他說:「現在清華不再是文化的沙漠了。」沈校長說:「但還是瘋子的樂園!」

智識的突破

「科學家要建立新智識的體系,不能不先熟悉就智識的體系,不能不先浸沈在舊智識的觀念和邏輯中。因此要想自其中跳出來,突破此智識障,另創新格局,非常之不容易。」智識障之外要克服的是言語障,「科學越進步,其內涵離日常經驗也越遠。...任何智識都必須要有溝通的語言...數學成為科學的語言...發展新的科學智識體系時,往往需要新的數學語言,例如牛頓發明微積分」「把描述物理觀念的語言的意義和日常語言的意義分開,已是現代物理學家的常識。」「智識障需要破,語言障需要立。」

所謂的自然科學,其根本的道理在此,大學的專業訓練目的在學習專業科目的專業術語,通識訓練的目的就是希望科學與日常生活能夠結合,一個科技專業人士如果不能體會生活,那就只是個工匠而不能稱為工程師了。

莫教浮雲遮望眼

吳清源先生說:「追二兔不得一兔。」「如果學棋是作為文化上的修養,調劑生活的消遣,那自然可以悠悠閒閒;但是要作為謀生的專業,那就只有先專心追這一隻兔子,別的兔子等追到後再說。」

做我所能,愛我所做

許倬雲:「身智心德四重傷殘,道德殘缺傷害最大。」
沈校長:「不貪欲、不強求。」

沈校長雖然在這裡說,自殺並非弱者行為,也主張人有結束自己生命的權利,也就是安樂死。但是這必須要從「身體有沒有用處」來下判斷,像沈校長這樣中風後,又四處奔走的情況,就是他「撿石頭的哲學」的展現,即使將來人有了結束自己生命的權利,也必須要在判定自己沒有用處之後,才能做下的決定。權利是不能濫用誤用的。


我發現我只能平實地抄錄文章中的一些話語,如要說有什麼心得感想,可能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這句話,得要等到自己登上高山,才更能掌握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也許那一天永遠不會到來,「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唯有激勵自己邁步前進,生活才會更有活力。

不寫了,沒什麼感想,有空的人就去買來看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