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3/8

作文七巧 by 王鼎鈞

這本年代久遠的「作文七巧」,是在老婆娘家的書架上發現的,書本的內頁寫著77年7月1日,想不到沒有在圖書館也會發生這種情況。像這種好書,我不知道為什麼印象當中,在唸書的時候,沒有一個老師會提供書本的介紹與資料,中學時代的國文課,每天都浸泡在部編版的課本當中,讀書不是興趣也不是娛樂,只是一件惱人的填鴨教育。沒有任何體會與感受的文字城堡,是我中學時代的夢魘,那時候的我只喜歡數學,以致於現在我得費力地亡羊補牢,我不知道到底是誰的錯,只能感嘆小時候的我「沒有意識到」語文的重要。

王鼎鈞在一開始的答問中就提到,他是在20歲左右才對寫作發生興趣,但因求教於大作家仍不得其法,所以自己嘗試分析整理作文的「技術」面,他認為人是情感的動物,人的天性與生活激盪自然能產生作品的內容,但是人得要為自己的情感及早準備一個容器,作文章的技術與技巧,可以在這本書裡面一探究竟。

記述的技巧,又分為直敘與倒敘,直敘必須要有起落、有略詳、有表裡,忌平鋪、忌平均、忌平滑,要記述事物的動靜、今昔、表裡、常變。倒敘就是顛倒時序,這是使文勢變化的基本方法,倒敘經常偽裝成直敘的樣子,即使是倒敘,也要讓倒敘顯得合理,讓讀者誤以為是直敘。局部倒敘通常發生在文章的後半段,倒敘完之後,通常得回到主流的直敘。

抒情的技巧,人的感情分為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在三字經裡是這樣寫,「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情與人事結合,又生出許多複雜而細微的況味。抒情文以作者的內心感受為主題,敘事不必詳細「情溢於事」。抒情文是年輕人最容易表現特色的一種文章。抒情散文很少寫「怒」,甚至避免寫「惡」與「欲」,作家總得要等「怒」轉化為諷刺,等「怒而惡」昇華為悲憫,等「欲」淨化為欣賞或曠達在動筆,抒情文要抒的是人的「高尚情感」。

描寫的技巧,描寫,寫的是景,不等於說明。描寫的技巧有「比喻」「烘托」「想像」三種,比喻只取其近似的一點,除基本的「像...一樣」句型外,還有「是」型(語言是銀,沈默是金。),「想」型(雲想衣裳花想容),「成」型(忙成一具陀螺)。當被喻的部分隱藏不見,這就稱為隱喻(水深火熱)。烘托之法常用在不便直接描寫或不易直接描寫的地方,就是不直接描寫事物,而去寫事物引起的反應。「想像」是比喻的利器,例如以「皓魄」喻明月、大珠小珠落玉盤,通常下一句是烘托,上一句必定是想像。

議論的技巧,議論又分為歸納與演繹,歸納「已知」化繁為簡、多中求一,歸納用以「溫故」,演繹「未知」以定理從一而終,演繹用於「知新」。議論的重點在於「論據」,所以發議論前得先找參考資料,故事、道理與名言,都可以當作論據,在兩三個故事當中,就可以歸納出結論。但用歸納法做議論文,不能把話說死說絕了,因為數個參考資料歸納的結論,不能保證沒有反例。演繹的方法是推論,由已知的「原理」「定理」預測未知。格言通常會互相衝突,例如「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人生行樂耳,富貴須何時」,「知足常樂」「自求多福」,格言都是歸納產生的,但不是定理,所以通常議論會免不了要「爭論」。

綜合的技巧,情、理、景交融,抒情、議論、記述、描寫通常會在一篇文章中夾雜使用,這是一種複雜的合奏。以記述為主的,仍是記述文;以議論為主的,仍是議論文;以寫景為主的,仍是描寫文;以抒情為主的,仍是抒情文。但是用抒情幫助議論時,抒情的句子要少;用記述幫助議論時,記述的句子要少;用描寫幫助議論時,描寫的句子要少。以議論幫助抒情時,說理的句子要少。

下一本書要看看「作文十九問」,寫文章的功力能不能更上一層樓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