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3/21

科學創新研究跟小吃的關係

作研究的時候,常常得要將研究的內容量化,也就是說,要先討論出各種可能的變因,然後在合理的假設下,將某一些變因固定下來,減少討論的變因數量,並在這樣的假設條件下,求得結果。

在這樣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合理」的假設,舉例來說,牛頓第一慣性運動定律:物體在不受外力的影響下,動者恆動,靜者恆靜。他假設物體「不受外力影響」,也就是排除了外力這個變因,在這樣子的情況下,得到慣性定律的結論。因此「不受外力影響」的這個假設條件正確與否,很直接地反應出這個定律的對或錯。

尋找研究題目時,最有貢獻的一種題目就是:以前從來沒有人作過的。也就是原創性十足的議題,當你成為某個議題討論的第一人時,你比較可能會設限很多個假設條件,試圖以比較單純的合理環境,得到單純的結論。要找到這種具有原創性的議題非常地困難,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一些既有的、深信不疑的知識元素,而以這樣的基礎建構出自己的世界,而原創性就是要推翻這樣的基礎,這得要是一個感覺或思想非常敏銳的人才能做到的。

舉例來說,在牛頓之前,蘋果樹到處都有,但是會因為一個樹上掉下來的蘋果,而推演出萬有引力定律的人,就只有他而已,因為他「發現」了掉下來的蘋果,可以跟行星運行的理論結合在一起,而這樣的理論禁得起考驗,也打破了當時普遍存在的「天人合一」的知識基礎。(Ref: 天人合一與牛頓


除了原創性議題外,就是一般研究學者會作的,找到一個「不夠完美」的題目,繼續深入地研究,找到更精準的結論。我們可以用「原生」「派生」這兩個專有名詞,來形容原創性與推演式兩種研究議題,原創性議題是「原生」的,比較絕對的說法是無中生有,但我們應該更寬待「原生」這兩個字一些,如果是無中生有,在哲學上來說,也許完全只能追溯至天或是神。現在我們大多把某一個類型的事物,第一個出現的那個原型,稱作是「原生」的,而其他由原生演變而來的,都視為「派生」。想當然爾,「原生」的數量遠少於「派生」數量。


面對既有的題目,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把變因的數量減少,也就是增加假設的條件,但這種情況非常地少,也幾乎不大可能發生,因為當時創造出這個議題的人,通常會把題目簡化到不能簡化的地步了。另外一種就是增加變因的數量,追求更精準、更符合一般情況的結論。雖然這有點像是「拾人牙慧」,也許可以美其名為「更嚴謹」的研究成果,但這樣子持續研究的情況是最常發生的,畢竟要創造出「原生」型態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製作出一個「派生」種,是很容易的事,但是要如何在眾多派生種的夾殺下,殺出一條生路,製作出一個成功的「派生」種,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把研究類比到小吃來說,最近的電視節目經常報導,某某人在小吃界如何異軍突起,以一些常見的小吃,創造出新的龐大商機。舉例來說,肉圓到處都有,但除了第一個肉圓屬於原生種外,其他的都是派生種,但要製作出一個有特色的派生種,可就不容易了,除了肉圓本身的原料製作外,還有烹煮的手法,醬料的設計,處處可以創新,再仔細想想,印象中最有特色的肉圓有多少?在第一時間,我只能想到「彰化北門口肉圓」跟「彰化涼圓」。

有開店創業的念頭很簡單,但真要創業,就不是三兩天就能決定勝敗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