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下午免費在科博館聽了一場曾志朗校長的演講,他在第一個小時,只用了那一張演講主題的投影片,而一開始他瀏覽投影片時,我發現他總共準備了80張,這似乎是一個專業演講者的通病,順手拈來就能長篇大論,準備的總遠比講出來的多,我不知道他準備的那些投影片中,後面的到底有沒有用過,但這不是我們能挑戰的地方,因為我們多數都希望,他能多講一點多講一點。
曾校長提到他的第一篇科普文章"Who murdered the dinosaur?"『誰謀殺了恐龍?』,他提到他以謀殺案的方式,兩條平行線索,討論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恐龍在短時間內滅絕。後來他就講到,在寫這篇文章的一開始,他先講了一個"The Lost World"的故事,他在美國授課時,曾經看過第一版的"The Lost World"。
這本小說,在講亞馬遜河的一塊高原,上頭可能有遠古的恐龍還在那裡生活。後來他在霍金斯研究室竟然看到在那本小說中,手繪高原圖片的真實照片,也提到他跟霍金斯在一起的一些故事,還提到阿里來他們實驗室參訪,決定是否要贊助他們的研究。
科普就是在說明科學的本質,定義問題,尋找共通的標準,測量或實驗,得到結論,被推翻或成為定論。這一連串的過程,就是要透過這些科普文章,潛移默化地傳遞給所有人。不管是什麼科學,能以最貼近大眾生活的方式類比,就能讓這篇科普文章,獲得最大的效益。
但曾校長也提到,既然是科學,讀者就必須要花心力去讀,要不然像很多人買了「時間簡史」,就把書供在書架上,其實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要有優良的科普作家與作品,也要對應有認真的讀者。一個好作家就得讓大家願意去了解與接受,一個科學知識的新概念,這樣就成功了。
有特殊貢獻的人才,多有「超強的記憶力」,這似乎是不可或缺的一項技能,而這種記憶力,並不單只是記住事情而已,而是能夠舉一反三,從某些事情的特徵,快速地在記憶庫中撈出相關的記憶經驗,當然也要生活經驗夠豐富,才能在瞬間類比出多件事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