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28

談美 by 朱光潛

美學在理性主義當道的現代社會中,總是無法受到重視,小朋友們會學英文、學算數、學畫畫、學鋼琴,但到了中學時代以後,升學成了唯一的一件事,漸漸地,大家學會算圓錐曲線、學會語文的修辭,但忘記了小時候塗鴉的快樂,所以很多人都跟我一樣,繪畫只停留在幼稚園的程度,也忘記了怎麼欣賞美的事物。

談美這本書,是新文化運動後的作品,在朱自清的序中,就提到當時大家只知道不斷複製西洋名畫,卻不懂得美感究竟是什麼。其實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一件唯一的藝術作品,大家每天會琢磨塑造這件作品,但每一個人的功力用心不同,結果就跟著不一樣,有些即能稱上是一件藝術品,有些就不行。人生可分成實用、科學、美感三種活動的綜合體,只有這三者平均發展,才有一個美滿的人生。

作者朱光潛在書中明確說明美感的定義,然後將一般人的誤解一一解釋排除,例如美感不是快感,美感不是聯想(因美感不該帶有理性思考,他是純粹直覺的),考證與批評不是欣賞,自然並不是美,遊戲是藝術的雛形,美感一定有想像加上情感,再加上配合的格律。學習從模仿開始,想要學一門藝術,就得先學它書特殊的筋肉技巧。

一般人只會在面對大自然,或是看到帥哥美女,就認為這是美的東西,發出讚嘆之語。然而作者告訴我們,事物的表面不能決定美醜,重要的是每一個人自己怎麼觀察,怎麼欣賞,在感受到美的境界的一瞬間,會忘記自己的存在,進入美感的世界。

作者以作詩為例,討論創造與模仿的差異,學習一項藝術,要先學會該項藝術的技巧,而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思想離不開語言,語言離不開喉舌的動作,所以雖然作文得先學會朗誦,朗誦既久,則古人之聲就能在喉舌上留下痕跡,等到下筆時,自然就能因襲這活動,而創作出詩文,這個道理,直到現在才瞭解。因為學生時代總是以紙筆的考試為主,自然而然就習慣以默讀的方式,配合筆寫讀書,而現在來看,這長久的習慣,對學習詩文創作來說,卻是一種慢性毒藥。

家裡的小朋友會跟著大人念詩或三字經,往往念了一兩個星期,他就能記熟那些詩文的音韻,自然而然就默記下來了,而我們還只能透過眼睛,然後唸出文字,無法背誦,我想這就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在3~5歲的原因吧!

美感不在外物上,而在每一個人自己觀察事物的角度與方法,當忘卻自我、沈醉的事物形象的那一瞬間,美感油然而生,而自己也彷彿置身於另一個世界。

軟體的美感存在於Pattern的技巧上,Pattern是軟體設計常見的樣式,在一步一步重構的過程中,軟體工藝品也逐漸顯露出美的形體,當忘記自己的時候,聯繫軟體與程式設計師的,就是藝術的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