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8/11

記憶VS創憶:尋找迷失的真相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則」、「生活準則」、「信念」、不可被侵犯的「地雷」,簡單地說就是「哲學」,而形成這個哲學的過程,就是每一個人從出生開始,漸漸地建立起來的,以「說謊」為例,每一個人心理都有一把尺,用來決定,什麼時候可以說謊,什麼時候不說謊,或者絕對不說謊,但這個原則,是每一個人生活歷程中,一點一點累積建立起來的。小時候,曾經有經驗為了要去外頭打電動玩具,因此跟媽媽說謊說要去同學家做功課,幾次之後被媽媽發現,然後毒打一頓,因此就決定絕對不再跟媽媽說謊。

生命中這樣的事件很多,每一個事件都會影響記憶,然後改變原則,到了下一次又要決定要不要說謊的時候,這些事件與原則就會在每一個人心裡重新檢視過一次,最後才會產生行為決策。基本上我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行事原則,而這些原則是逐漸形成的一種習慣,就像是物理或數學的定理一樣,越基本簡單的原則,越不容易被改變。

這本記憶與創憶的書,討論某些心理治療師,「相信」大多數的人尤其是女性,小時候都曾經有過被性侵害或性騷擾的經歷,但因為是「創傷」記憶而被壓抑,這些壓抑記憶會在某個情境下,「突然」釋放出來,這些受害者與治療師的共同信念(原則)就是:為了讓我現在的生活更好,我要尋找並解決兒時的創傷記憶,而且我確定這些記憶一定存在,只是被我自己壓抑了,一旦我找到了創傷記憶並打擊他們,我就可以獲得重生。

基於這樣的信念,這樣的學說,作者披露了許多受害者,為了融入團體治療的情境,被大家認同,而自己說服自己,產生了性侵害的記憶,加害者通常都是自己的父母或親人,而且越駭人聽聞的故事,越容易被認同被鼓勵。

會有這些創憶思考的想法,常都是因為患者的生活發生了問題,在心理治療師的關心協助下,他們相信了治療師,相信這個團體,相信他們的幫助,也在這些幫助下產生了類似的性侵害創憶。本書的作者希望站在純粹科學講求證據的立場上,一方面重視這些創傷記憶、一方面要打擊不合宜的創憶。在這個純粹理性的原則上,這本書保持了中立的立場,沒有告訴讀者誰對誰錯,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他的原因。但一味的探究原因與過去,並不會讓你活得更愉快,作者希望大家都能把握現在、開創未來。

作者的實驗結果,證明創憶是有可能發生的,但對於壓抑記憶,沒有什麼方式可以證明這是錯誤的理論,但我們可以做的,是要提出證據,證明這些記憶是對的,光評記憶定罪,不能證明任何事情。

以我自己來說,對於童年,我的記憶完全都是「照片記憶」,也就是長大以後,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一堆小時候的照片,照片告訴我,我那時候曾經參加幼稚園的樂隊活動,因為我有一張打鼓的照片,我曾經去過溪頭,因為我有一張跟神木合照的照片。對於其他事情,我幾乎完全沒有印象。但我從來沒有想要尋找,就算找到了,也是幾十年前的事情,對我現在的生活一點幫助都沒有。

對於這種喪失兒童記憶的問題,又可以探討到另一個問題,幼兒教育,究竟要多早才有效?或者說幼兒教育根本都沒有效?我沒有答案。

另一個問題是,要不要相信醫生,醫生在傳統的觀念裡,是神聖不可侵犯、不可被質疑的,病人是不能挑戰醫生的,怕會因為觸怒醫生而被忽略病情,沒有人會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現在雖然醫生這個職業因為書籍或偶像劇(白色巨塔),揭開了神秘面紗,一旦自己進了醫院看醫生,還是會回到傳統的思維。我想,解決的方法,只有1. 不直接挑戰醫生 2. 可以問問題,但不是挑戰專業 3. 有疑慮的時候,重大疾病的時候,找另一家醫院再看一次 4. 詢問google大神或是朋友相關的資訊

記憶 VS 創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