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8/31

圖解杜拉克管理精華 by 久恆啟一

在這本書的序章中,簡述了圖形製作的基本步驟,在閱讀文章時,首先要 1. 將題材圖像化,2.建立整體架構,3. 確定每個單元的組成要素,4. 加註圖框、箭頭等標示符號。這幾個步驟恰好可以跟OOAD的methodology作對應,1. 需求 2. 分析 3. 設計 4. 實作 5. 測試,然後採用Iteration的概念,在過程中反覆前面的步驟,製圖的流程也差不多。

先將論文/書籍以圖像抽象化,類似 Key Abstraction,然後分析這些關鍵字的架構,產生最初的class diagram與collaboration diagram,再於設計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地精製sequence/collaboration/class diagram,也就是確定各單元組成的要素,然後在最後標示符號完成圖形。差別只在於圖形製作的成品只有數張圖,而且沒有標準,設計/測試的流程會快速地進行,在畫圖的過程中會隨時檢查圖形的合理性、意義是否適切,隨時測試,然後就能馬上回到設計程序中,修改圖形。

整本書以「個人」、「組織」與「社會」三個層面理解彼得杜拉克的整體理論,作者提醒讀者,要先鳥瞰全部的內容,把握住大略的輪廓,也就是要先唸出「感覺」,掌握了理論的感覺,就能自然地接受整個杜拉克。唸完這本書,我只敢說我看著每個圖形,大致瞭解圖形要說明的理念是什麼,但我不能不看書就講出整本書的概念,對所有的理論要點如數家珍,應該是因為我沒有像作者一樣,先閱讀杜拉克的所有著作,然後再作理解與分析。但至少我能夠在讀完書後,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再拿出來參考。

我並不想打破規則,在這個blog裡面畫圖,因為我的目的是磨練文字,另外我也覺得,短文並不適合製圖,一篇論文或是一個大體系、大架構的理論,比較適合以圖形來分析與理解,這樣才容易展現出「結構」。先前讀書時,除了在念「戰國英雄傳」時,在唸完書的時候,於封面裡側,畫出了整本書的人物關係圖,在畫圖的時候,我可以很容易的回想起來,這些人物的關係,發生的事件。

我會嘗試接受作者的建議,把自己的履歷表轉換為圖形表示,但不知道這樣子做,會不會讓主管覺得這是個易於常人的應徵者呢?

圖解杜拉克管理精華

2005/8/26

長尾理論 - The Long Tail

老貓學出版的「推薦一篇睿智而充滿啟發力的產業評論」這篇文章中,看到一個新的名詞:長尾理論,這個理論探討因Internet/大型通路的活動,打破了舊的80/20法則,而產生了一種新的銷售/購買行為:The Long Tail。

1897 年,義大利經濟學者帕列托發現了80/20法則(Pareto Principle),即20%的人口享有80%的財富,80%的收穫,來自於20%的付出;80%的結果,歸結於20%的原因。如果能找到關鍵的20%,並分配多數資源,那麼就可以花最小的力氣,賺到最多的錢。「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並不能解釋現實世界中大部份的情況。付出與努力之間的關係,不是五十/五十,而是八十/二十。這樣的不平衡,出現在幾乎所有的工作領域與生活範圍:在工作方面,大部分的員工對公司的收益來說是沒有正面幫助的,少數的顧客為公司帶來大部分的利潤,少數居高位的人拿走了大部分的酬勞。集中精力在20%的成效上,就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2004年10月,《連線》雜誌主編Chris Anderson在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一個 長尾理論(The long tail) :只要通路夠大,非主流的、需求量小的商品「總銷量」也能夠和主流的、需求量大的商品銷量抗衡。長尾就是80%的過去不值得一賣的東西,長尾實現的是許許多多小市場的總和,長尾是熱賣品向niches的轉變。由此可見,The Long Tail的適用對象,是瞄準「大型通路」,例如:Internet、量販店、大型書店、超商連鎖店,有點像是用亂槍打鳥的方式,平衡收益。通路大提供的商品就多,因此可以在熱賣商品以外,創造出次暢銷品的銷售數字。

在Internet上的實例就是 Amazon跟Google,Google目前有一半的生意,來自於的AdSense,廣告不再高不可攀,它是自助的,價廉的,誰都可以做的,對成千上萬的Blog站點和小規模的商業網站來說,在自己的站點放上廣告已成舉手之勞,數以百萬計的中小企業代表了一個巨大的長尾廣告市場。Google目前因為沒有其他的競爭對手,因此可以寡佔 80% 的中小企業長尾廣告市場,然而這個現象會不會在對手提供類似服務後,市場佔有率下降後消失呢?我也不曉得,但至少目前看來,Internet上的世界,Amazon跟Google還是第一品牌。

對個人或是提供產品的公司來說,The Long Tail就是一個參考的指標與現象,必須瞭解到,一旦鋪貨上架後,如果不是暢銷商品,就必須要等一段時間,才能夠回收,有點像是「撐得越久,領得越多」的感覺。換句話說,假設今天你想要換工作,你就要考慮採用「80/20」或是「Long Tail」哪一種策略,「80/20」的代表就像是李開復從MS跳槽到Google,短時間內就能取得最大的效益(薪資),而一般人大都採用「Long Tail」策略,因為瞭解自己並不是一項熱賣商品,所以要用略低的薪資來換取業主的青睞,並以時間(年資)來換取金錢。

對於自己來說,當然得要致力於開發 20% 的價值,現在的社會是專業導向,花 80% 的時間經營自己,在某一項專業領域中,自然能獲得最佳的利潤回饋。彼得杜拉克說,人要學習強化長處,客服缺點,並以持續專心的態度,階段性學習新事物,也就是集中心力學習一個項目,學會之後再進入下一個項目,這個學習方法,就有點像是「Long Tail」的法則,如果把你自己當作大型通路,能夠上架販賣的東西越多,自然越能得到Long Tail的效果,但先決條件是,你掌握的技術比須都要上得了檯面而不是一知半解的,「樣樣精通樣樣鬆」的產品,絕對沒有市場的。


長尾霍霍 變革暗涌 互聯網:二八定律失效?
由 80/20 法則突破「知識分享」的心防
The Long Tail:長尾理論
The Long Tail
Google's Long Tail

2005/8/22

大雨大雨一直下 by Jacques-Remy Girerd

當人類與動物因為洪水而同在一艘船上漂流時,要怎麼和平相處共同生活,食物與水,成了最大的問題。海上漂流的故事,類似「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但不同的是,少年Pi的故事是寫給大人看的,所以情節的鋪陳與排列比較合理,但「大雨大雨一直下」是給小孩子看的,是一個童話故事,所以有些情節荒誕,看起來沒什麼道理。

但無傷作者想要傳達的主題,「患難中要和平相處,共體時艱,自私與報復是不可取的」,衝突一樣來自於食肉族的動物,因為他們被船長限制不能吃肉,只能吃馬鈴薯(炸薯條),對這些肉食動物來說,是一項考驗,殘害其他動物普遍在兒童讀物中,都是被禁止的行為。然而從食肉的天性來看,要牠們不吃肉,就等於要剝奪上帝賦予牠們的能力,跟殺生跟肉食天性的優先順序,在這個作品中顯然要求牠們要扭轉自己的天性。

這樣的故事設定,對於小讀者來說,是正確的,因為他們會以自己的角度,替代故事裡的動物,把每一種動物都擬人化,故事中教導大家不要濫殺無辜,對小朋友來說,是個正面教育。

然而故事的背後,卻引含了另一個背景主題,就是「強者生存」,這可能是作者沒有想到的情況,因為船上所有的動物,都畏懼船長爸爸,在害怕的前提下,才讓這些食肉動物都能安於現狀,遵守船長的規定。禁止吃肉。船長這個角色,成了整個故事裡的安定力量,所以船長的噸位都明顯比其他動物都大(除了黑熊之外,但黑熊設定為憨憨的容易受人控制,所以也無傷船長的權威,而大象噸位太大,根本沒辦法移動),如果船長不是那麼巨大,受大家尊重,那麼故事可能就得像少年Pi那個故事一樣,得跟老虎鬥智鬥力了。

究竟在童話故事中,一個類似上帝的角色,到底合不合適呢?我不清楚,但現在的小朋友都很早熟,如果看故事的時候能點明這一點,跟孩子敞開心胸討論,未嘗不可。

「大雨大雨一直下」的末世狂想

2005/8/20

JavaTwo2005的記錄與感想

8/17 早上
1. Netbeans
Matt Thompson 強調 netbeans 比 Eclipse 強在 J2ME AP 的開發上,但觀察這次 JavaTwo 專家講座,EE 相關有 8 個,SE 相關 3 個,ME 相關 2 個,還有 1 個講憑證 IC 卡,1 個講 Tool,EE 的技術場次明顯比 ME 還多,這是不是表示使用EE 的技術人員比 ME 多?雖然 Java 手機的數量驚人,但開發人口是不是比 EE 少很多?如果是這樣的話,Netbeans 從ME 的角度切入 IDE 市場,要怎麼滿足多數 EE 開發人員的胃口呢?

2. J2ME developement in Netbeans
Rima demo J2ME Form使用netbeans開發,畫面上看起來還蠻炫的,可馬上看到Form page的flow,不知道Java EE上的jsp/servlet page flow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做?

3. JDK developement
project peabody
jdk developement community
JDK 6.0 mustang
為了維持"相容性"的問題,是使用JRL license,如果真要推進到Free/OSS solution,得向Free Java Runtimes─黃敬群取經。

4. Java EE development
Sun's open source application server
採用OSS license,但得通過compatibility test TCK。

5. Open Solaris

6. 格言 in Matt Thompson's slides
Developer's Don't Buy Things, They Join Things.

7. Mac OS X.
EI Office can run upon Mac OS X.
Aqua - framework - graphics - Darwin(FreeBSD)
framework : classic, carbon, cocoa, java

8. LG3D project looking glass
些許修改後,就直接讓Swing GUI直接套用 looking glass 的3D API

8/17 下午
1. Design Patterns in Java Library - 侯捷
侯老師習慣深度挖掘core API,投影片「畫」得很清楚,相信用了不少時間準備,不過內容並不很深入,只簡述了幾個Pattern並舉出Sun JDK實例,但我想,要從library中「拆解」出Pattern,需要花很多時間。

沒有深入一點問題的答案,例如:為什麼Java IO裡面使用Decorator Pattern時,ObjectOutputStream out =new ObjectOutputStream(new FileOutputStream("worm.out"));為什麼會用ObjectOutput包裝FileOutputStream這個順序。先有Java IO implementation的需求,才會產生在實作中使用Decorator的結果。如果能講出為什麼要套用Decorator跟設計的理念會更有感覺。但如果要這樣講的話,根本講不完,再參拜一下Design Patterns會比較實在。

以後看到他出一本這個題目的書,我也不會意外。但黃敬群提到Sun JRL License的問題,如果是以研究、推廣為出發點,應該不難解決吧。

2. J2EE & .NET Application Interoperability─李宗達
聽完後,還是覺得內容有點亂。J2EE的架構就是以Tier為基礎,如果能利用投影片第8頁的Tier圖,先分Tier,然後根據Tiers講解各Tier上整合的方法、機制與優缺點,應該會讓presentation更有感覺吧。

3. Java在Business Intelligence和Data Warehouse的應用實例─杜修文
Data Warehouse專門在做資料處理的,這個session展示了DW project的過程與作法,還demo出流程的感覺,讓不懂DW的我受益不少。應該可以說是從黑盒子變成灰盒子的狀態。
ps. What is "Cube ?" What is "Dimension ?"

8/18 早上
1. 春神來了- 讓Spring解放您的程式碼─歐宣修
早上睡過頭(得怪Blue Nowhere藍色駭客這本小說),只聽到下半場,我會去拜讀Expert One-on-One J2EE Developement這本書。Spring Framework的發展也是循序漸進的,但只要一看到Framework,我就想到會有一堆 configuration 在等我去作前置學習與處理,有沒有一個 universal configuration library for every software framework/library 呢?如果連config都能標準化,那麼作IDE/學習/使用/拆解應該可以事半功倍。

2. Free Java Runtimes─黃敬群
講了不少Free/OSS的歷史,也作了置入性行銷,目前對他究竟靠什麼賺錢生活,還是蠻好奇的。下半場的Runtimes牛肉部分顯得倉促,只能自己在找時間閱讀slides。目前還是不曉得,如果要porting一個Java Runtime要怎麼做,Java Runtime跟硬體鍵接的部分在哪裡。記得很久以前看過Java Chip,可以直接跑Java binary code的CPU,這種東西應該就是用硬體兜出Java Runtime Environment吧?可以用VLSI做出Java Runtime嗎??

3. 舊瓶新酒之網頁的新動力AJAX(Asynchronous JavaScript Technology and XML)─朱仲傑
講師很用心地做錄音與錄影,但剛剛才發現沒辦法download了。AJAX技術真的沒什麼,沒看到比較fancy的sample demo,例如progress bar...,曾經看過一個用javascript寫的starscraft,看樣子只能用心去試才會有比較fancy的應用,但寫出來的source code馬上會被copy,寫出來後乾脆直接open吧。

4. 以Java語法為基礎的直譯器-BeanShell─王建興
這是個Lightweight Scripting for java,講師把握時間,應該是把該講的全都講了,對於BeanShell的reloadClasses功能,我想可以利用來做live的程式套件更新,就是在服務不關閉的情況下,更新某一支程式或一個套件,尤其再配合remote debugging mode,就可以遙控遠端服務,再配合addClassPath( new URL("http://myserver/~pat/somebeans.jar") ),就可以動態上載程式碼了。但如果真是這麼方便,那麼這個服務管道可能會被hacker輕易地上傳他的程式碼。所以用的時候要動點手腳,不要使用default service port,應該可以避免不少疑慮。不被人掃瞄port& services的話,應該就不會被發現這個大漏洞。

5. 憑證IC卡之Java應用─林孟賢
瞭解了憑證與簽章的概念,但對於自然人憑證的應用還是有點疑慮,因為現在大家會記得要隨身帶手機,帶皮包與信用卡,有誰會記得出門要帶憑證?能不能跟SIM卡整合呢?這可能會違反自然人憑證限制copy的原意,玩玩可以,合理的business model是什麼呢?

2005/8/19

藍色駭客 by 傑佛瑞.迪佛

昨晚在參加JavaTwo之後,馬上坐火車回家,人很多,沒有位置可以坐,兩個小時的時間把這本厚厚的小說藍色駭客剩下的部分看完了,自很久以前的電腦叛客後,就沒有再看過有關駭客的小說了,

整篇小說,以 social engineering 社交工程貫穿整個劇情,每一個hacker/cracker都精通社交工程之道,運用社交手法,通過電腦/同事/朋友/鄰居的檢查,你就可以輕易地潛入每一個人的內心,這本小說的hack手法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但情節緊湊,透過社交工程,作者創造出紀列德與飛特這兩位hacker/craker的攻防戰,還在最後巧妙地設計諾蘭,為了竊取飛特的暗門程式,精心設計一年的社交工程,利用了CCU所有的人順利地拿到暗門的原始碼。

而飛特的親密戰友尚恩Shawn,原來就是飛特創造的一部代理電腦,名字就是以他上班過的公司,Sun-Harvard-Apple-Western-Nec S-H-A-W-N來命名,尚恩在最後忠實地執行飛特設計的任務,成功侵入FBI網路,對紀列德的娘家發出攻堅命令。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小孩聰明,我也不例外,但聰明是把兩面刃,可以為善也能作惡,就像是紀列德與飛特這兩面一樣,雖然他們曾經在一起並肩作戰,但紀列德後來選擇面對現實世界,而飛特卻在網絡世界裡越陷越深,甚至認為自己可以藉由網路操控現實,也就是體現完全的社交工程。

小孩不聰明,父母會擔心他的功課,擔心他未來的學業,小孩聰明卻會擔心他會滿足於永遠的小聰明,而不能腳踏實地做事,每一個人都在寫自己的故事,我想我只能說服自己,他一定會努力向上,等到時機一到,他就得學會自己承擔責任,對自己負責。

JavaTwo的感想還沒寫,但想到hacker,我回想起JavaTWO的一個session,BeanShell,這是個Lightweight Scripting for java,講師把握時間,應該是把該講的全都講了,對於BeanShell的reloadClasses功能,我想可以利用來做live的程式套件更新,就是在服務不關閉的情況下,更新某一支程式或一個套件,尤其再配合remote debugging mode,就可以遙控遠端服務,再配合addClassPath( new URL("http://myserver/~pat/somebeans.jar") ),就可以動態上載程式碼了。

但如果真是這麼方便,那麼這個服務管道可能會被hacker輕易地上傳他的程式碼。所以用的時候要動點手腳,修改不要使用default service port,應該可以避免不少疑慮。

2005/8/16

緩慢 by 米蘭昆德拉

書的名字叫緩慢,可是故事卻顯得輕快,我翻閱過網路上的書評,大都只針對緩慢的意義與內容,還有書本前半段描述緩慢的語句。但奇怪的是,後面開始討論兩個時代,兩對人物的性與幻想,實在看不懂跟書本主題的關係在哪?

關於緩慢,最重要的一段話是在page 41,「在緩慢與記憶之間,在速度與遺忘之間,有一種秘密的聯繫。看看這個平常得不能在平常得情況吧:有個人走在街上,突然間,他想要記起某件事,可是在回憶裡遍尋不獲。這時候,自然而然地,他會放慢腳步。相反的,有人想要忘記剛剛經歷的一件痛苦的事,他會不知不覺地加快行進的步伐,彷彿想要趕快遠離在時間軸線上還離他很近的那件事。 這種經驗可以寫成兩個存在數學的基本方程式:緩慢的程度與記憶的強度成正比;快速的程度與遺忘的強度成正比。」

另外有一本書慢活,描述現代人在壓力下,不自主的加快腳步,在這種意識下,產生了全球緩慢運動。快速就代表忙碌、控制慾、攻擊性、匆促、重分析、壓迫感、表面的、缺乏耐心、衝動、量重於質。緩慢則恰恰相反:冷靜、謹慎、樂於接納、平靜、重直覺、不慌不忙、有耐心、思考周密、質重於量。緩慢是一種態度,而不是時間上的慢。

放到粗淺的相對論上來說,當你坐在車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在兩側並行前進的車輛對你來說是緩慢的,可是當你停下車,站在路肩,你會發現所有的車都是高速疾駛而過。車輛不是單純的快或慢,緩慢也要看觀察者的立足點在哪裡,緩慢是一種態度,一種觀察角度。


緩慢 讀後感
你的健康是不是毀在快速的生活步調裡?
溫柔的緩慢
現代人要放慢閱讀節奏
一個快樂的秘訣--米蘭‧昆德拉新書《慢》賞
米蘭‧昆德拉《緩慢》
慢活

2005/8/15

造字讓 jdbc thin driver 發生"違反協定"錯誤 in Oracle 8.0.6

症狀:使用jdbc thin driver連接Oracle 8.0.6查詢客戶姓名時,jdbc顯示 "違反協定" 錯誤,db -> AP server的網路流量飆高

發生原因:客戶姓名為特殊字,使用造字檔造字

詳細內容:使用jdbc thin driver連接Oracle 8.0.6查詢客戶姓名時顯示 "違反協定" 錯誤,但db持續透過該連線傳送無效資料(裡面都是00的封包資料)給AP,connection pool視該連線為使用中的狀態,db connection pool無法回收該connection,結果使網路流量飆高,db持續為忙碌狀態效能下降

討論:
1. 此 bug 可以單獨重新複製,故確認問題存在
2. 已測試過oracle網站上所有jdbc版本,都無法正常運作
3. jdbc連接oracle 9i,可正常運作
4. Oracle 8.0.6 短時間內無法升級,因舊有程式(C語言程式)沒有在新版的環境測試過
5. 沒有測試過oracle OCI driver,因OCI driver需要安裝oracle client,不適合AP的環境使用

舒緩劑:
1. 建立一個新的 oracle 9i db,並以dblink連接 oracle 8.0.6,透過jdbc連接9i,然後查詢客戶姓名,即可正常運作
2. 在AP上建立監控機制,監控AP是否已經把connection pool用完,並呈現撈不到資料的狀態,如果是,則發送警告簡訊給系統管理者,重新啟動AP

解藥:還沒找到,目前是無解狀態

註記:
1. 這個問題在發生初期,只有出現網路流量異常的狀況,花了很久的時間debug程式,也找不到問題在哪
2. 後來經由系統使用者回報,某些特殊的客戶,都會產生 "違反協定" 錯誤,經查證後確認問題


javax.servlet.ServletException: 違反通訊協定
org.apache.jasper.runtime.PageContextImpl.doHandlePageException(PageContextImpl.java:825)
org.apache.jasper.runtime.PageContextImpl.handlePageException(PageContextImpl.java:758)
org.apache.jsp.testdb_jsp._jspService(testdb_jsp.java:137)
org.apache.jasper.runtime.HttpJspBase.service(HttpJspBase.java:94)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service(HttpServlet.java:810)
org.apache.jasper.servlet.JspServletWrapper.service(JspServletWrapper.java:324)
org.apache.jasper.servlet.JspServlet.serviceJspFile(JspServlet.java:292)
org.apache.jasper.servlet.JspServlet.service(JspServlet.java:236)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service(HttpServlet.java:810)

2005/8/11

記憶VS創憶:尋找迷失的真相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則」、「生活準則」、「信念」、不可被侵犯的「地雷」,簡單地說就是「哲學」,而形成這個哲學的過程,就是每一個人從出生開始,漸漸地建立起來的,以「說謊」為例,每一個人心理都有一把尺,用來決定,什麼時候可以說謊,什麼時候不說謊,或者絕對不說謊,但這個原則,是每一個人生活歷程中,一點一點累積建立起來的。小時候,曾經有經驗為了要去外頭打電動玩具,因此跟媽媽說謊說要去同學家做功課,幾次之後被媽媽發現,然後毒打一頓,因此就決定絕對不再跟媽媽說謊。

生命中這樣的事件很多,每一個事件都會影響記憶,然後改變原則,到了下一次又要決定要不要說謊的時候,這些事件與原則就會在每一個人心裡重新檢視過一次,最後才會產生行為決策。基本上我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行事原則,而這些原則是逐漸形成的一種習慣,就像是物理或數學的定理一樣,越基本簡單的原則,越不容易被改變。

這本記憶與創憶的書,討論某些心理治療師,「相信」大多數的人尤其是女性,小時候都曾經有過被性侵害或性騷擾的經歷,但因為是「創傷」記憶而被壓抑,這些壓抑記憶會在某個情境下,「突然」釋放出來,這些受害者與治療師的共同信念(原則)就是:為了讓我現在的生活更好,我要尋找並解決兒時的創傷記憶,而且我確定這些記憶一定存在,只是被我自己壓抑了,一旦我找到了創傷記憶並打擊他們,我就可以獲得重生。

基於這樣的信念,這樣的學說,作者披露了許多受害者,為了融入團體治療的情境,被大家認同,而自己說服自己,產生了性侵害的記憶,加害者通常都是自己的父母或親人,而且越駭人聽聞的故事,越容易被認同被鼓勵。

會有這些創憶思考的想法,常都是因為患者的生活發生了問題,在心理治療師的關心協助下,他們相信了治療師,相信這個團體,相信他們的幫助,也在這些幫助下產生了類似的性侵害創憶。本書的作者希望站在純粹科學講求證據的立場上,一方面重視這些創傷記憶、一方面要打擊不合宜的創憶。在這個純粹理性的原則上,這本書保持了中立的立場,沒有告訴讀者誰對誰錯,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他的原因。但一味的探究原因與過去,並不會讓你活得更愉快,作者希望大家都能把握現在、開創未來。

作者的實驗結果,證明創憶是有可能發生的,但對於壓抑記憶,沒有什麼方式可以證明這是錯誤的理論,但我們可以做的,是要提出證據,證明這些記憶是對的,光評記憶定罪,不能證明任何事情。

以我自己來說,對於童年,我的記憶完全都是「照片記憶」,也就是長大以後,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一堆小時候的照片,照片告訴我,我那時候曾經參加幼稚園的樂隊活動,因為我有一張打鼓的照片,我曾經去過溪頭,因為我有一張跟神木合照的照片。對於其他事情,我幾乎完全沒有印象。但我從來沒有想要尋找,就算找到了,也是幾十年前的事情,對我現在的生活一點幫助都沒有。

對於這種喪失兒童記憶的問題,又可以探討到另一個問題,幼兒教育,究竟要多早才有效?或者說幼兒教育根本都沒有效?我沒有答案。

另一個問題是,要不要相信醫生,醫生在傳統的觀念裡,是神聖不可侵犯、不可被質疑的,病人是不能挑戰醫生的,怕會因為觸怒醫生而被忽略病情,沒有人會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現在雖然醫生這個職業因為書籍或偶像劇(白色巨塔),揭開了神秘面紗,一旦自己進了醫院看醫生,還是會回到傳統的思維。我想,解決的方法,只有1. 不直接挑戰醫生 2. 可以問問題,但不是挑戰專業 3. 有疑慮的時候,重大疾病的時候,找另一家醫院再看一次 4. 詢問google大神或是朋友相關的資訊

記憶 VS 創憶

2005/8/9

左撇子比較聰明?

一直懷疑家裡的小朋友是個左撇子,但還沒有找到確切的證據,也許是因為我的關係,從他開始玩球,我就教他用左手丟球,從此以後,左手成了他的首要工具。現在比較擔心他學寫字的時候,會用左手寫,其他的部分沒有什麼顧慮,反正用左手打籃球會比右手吃香。現在只可以確定比較細膩的動作,他都是用左手。

他的右手負責
1. 生氣時打人
2. 開關門
3. 推動三輪車,把車停到倉庫
4. 想要的東西用右手指
5. 拿著餅乾吃
6. 按遙控

他的左手負責
1. 翻書
2. 按電子音樂琴的按鈕
3. 喝飲料時插吸管
4. 把水杯轉開
5. 拿字卡

他的左右手都會
1. 用蠟筆亂畫,但會先使用左手
2. 拿湯匙吃飯,但會先使用左手
3. 堆積木,但會先使用左手
4. 丟球、撿球,兩手都會,但右手丟比較遠

其他
1. 跨階梯會先跨右腳

2005/8/5

非階層式檔案管理員

一般來說檔案管理,都是以Tree的方式來儲存處理,不單程式處理方便,也容易索引尋找。但用了這麼久的電腦,我實在厭倦了對每一次點開檔案管理員後,要一層一層點閱後,再選到下一層選單的方式,每一層都要慢慢地找,一旦把檔案管理員關閉後,整個流程又得重覆上演一次。

有沒有 「非階層式檔案管理員」呢??思考中....

洪蘭教授親子講座

搜尋一下"洪蘭",可以看到這麼多文章與報導,花點時間看看。有一點要注意的是,這些文章,都是通俗作品,沒辦法看到洪蘭本身的人格基礎,所有的文章,都只能看到針對某一個事件,洪蘭教授的看法,但根據這些表象,要構築出她的人格,應可借助圖像思考的方法達成。就跟久恒啟一建構克拉克一樣。
洪蘭教授親子講座
曾志朗與洪蘭--兩位科學人的社會愛
喜新厭舊與安於現狀
人格是父親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學院派佳偶—曾志朗 與 洪蘭:再晚也要陪他吃消夜
洪蘭教養科學觀
誰在利用你的恐懼?(洪蘭)
洪蘭 還他一個童年
成功條件不在聰明,在人格特質
站上巨人的肩膀
洪蘭:深耕人才,才有希望
溫柔的正義之士 ─ 洪蘭

ps.北部因馬莎颱風放假,中部是最不容易受颱風侵襲的地方。

2005/8/4

圖形思考-事半功倍的工作竅門

圖形思考-事半功倍的工作竅門 是一本老書,討論圖像思考模式,是我近來越來越覺得重要的思考技巧。點閱作者的個人網站,看過後就令人驚豔,因為他並不是唬人的。

書本的內容提倡圖像思考的好處,也說明了如何訓練自己使用右腦,做圖像思考。也舉了幾個名人的實例,來印證他的說法,另外還提到他和他的學生如何運用圖像思考,提出不同領域的企畫案,對於個人來說,圖像思考可以幫助閱讀社論、論文,他的理論基礎,就是「關鍵字」與「相互關係」兩個名詞而已。

圖像思考跟左腦的邏輯思考迥異,沒有順序性,只有單純的「感覺」,就是看到圖像後,自然就會產生某種感覺,自然就能瞭解繪圖者的心意。這也是像藝術家一樣思考/反轉思考這裡本書的作者所要傳達的觀念。

我唯一想要argue的觀點,就是任何一張圖像,都要配合適當的說明,不管是文字或是語言的說明,製作投影片有個通則,就是要圖多字少,但圖形通常隱含了作者的想法與觀點,並不是常常都能讓讀者很快地就瞭解的,就是書本上page144頁所說的,語言加上圖表的記憶力在初期可達90%,最後能維持60%。所以說目標應該是要「圖文並茂」,從小考試就在考作文,沒有大考會考製圖,因為製圖的評分困難,但製圖才是一個人最需要被重視的一項技能。

接下去,再來看看這個作者今年剛被翻譯的新書:「圖解克拉克理論精華。」

2005/8/3

阻絕工作腦瘤的方法

工作很重要,可以帶來成就感,但不是生命的全部,尋找生命的另一個部分,從下班開始。

1. 適時下班:上班時間少哈拉,就算工作在下班時間來找你,不用瘋狂加班,該下班的時候趕快回家,可以準時交差就好。
2. 不開電腦:下班後忘記電腦這個好朋友,大家都多休息沈澱一下。
3. 用心遊戲:專心陪小朋友遊戲,在旁邊看也可以,照相錄影做紀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4. 灑掃庭廚:廚房跟浴室有很多需要整理打掃的地方,注意有沒有昆蟲肆虐,例如蚊子、螞蟻。
5. 出門散步:下了班吃完飯後,出門散步走一圈,就可準備回家睡覺了。
6. 逛大賣場:大賣場有很多需要買的東西,到大賣場走一圈,購買生活必需品,夏天的時候,還可以享用免費的冷氣。
7. 廣泛閱讀:下班不看資訊專業書籍,多看點小說、散文,不限制書籍的種類,培養人文氣息,還可增廣視野。
8. 創意思考:思考要創作的主題與內容,尋找靈感。
9. 早睡早起:早睡很難做到,要等小朋友睡著後才是自己的時間,定時起床還辦得到。
10.專心發呆:什麼都不想,只看著某一個角落發呆,不是拉,是思考中...。
11.放棄電視:有很多好看的節目,但看電視得適量,很少有人能一邊看電視,一邊思考。
12.回娘家去:小朋友很喜歡出門,回娘家去,就會跟阿公阿媽玩,這是閱讀的最佳時機。
13.情境思考:在上班的時候,專心工作,下班就專心生活,不交錯重覆思考。
14.不談工作:在家人面前,不討論工作的問題,讓工作的情緒留在公司。

2005/8/1

Perfect Blue - 今敏

這個作品已經有點年紀了,是今敏的成名作。畫面不怎麼華麗,但故事內容很特別,偶像歌手團體主唱未麻琳,因公司希望能轉型為演員,所以在偶像歌手市場中隱退,成為一個新手演員。在新戲的拍攝過程中,未麻琳漸漸地在歌手光芒退燒與新手演員的適應中,一方面要求自己扮演一個好演員,接受劇本裡的各種要求,突破偶像的陰影,最具衝擊性的,就是她在戲中嘗試一個脫衣舞孃被強暴的橋段。

然而未麻琳偶像時代的忠實歌迷,不能接受他的轉變,從被動轉為發起攻擊事件,不僅如此,未麻琳也在一個以她為名的網路日誌「未麻的房間」中,發現這個日誌忠實地記錄了她每天的行程,但卻充滿了反抗的想法,希望未麻琳重回偶像歌手的行列。未麻琳每天閱讀日誌的想法,剛開始她懷疑為什麼這個人會對她每天發生的事情瞭如指掌。

後來漸漸地,因為她認同了網頁未麻的想法,加上自己懷疑當初放棄偶像歌手的動機,受日誌的想法影響,認為這個日誌就是她自己心理的黑暗影子。所有的想法夾雜在一起,讓她分不清到底自己真正的想法是什麼,生活越來越亂,逐漸失控,甚至認為網頁上的未麻才是真正的未麻。

未麻琳身邊希望她扮好演員角色的所有人一個一個遇害身亡,作品引導出一個未麻琳的忠實歌迷,讓觀眾以為情節很單純,認為這個歌迷就是兇手,但在未麻琳第一齣戲殺青後,在攝影棚遇到這個歌迷要來「解脫」未麻,結果這個歌迷也被另一個未麻的歌迷殺了,這個歌迷就是每天在他身旁的經紀人「留美」,留美因為長期跟未麻在一起,受不了未麻從偶像歌手的身份轉換後,要忍受演員新人的種種屈辱,漸漸地認為,只有留美才能當一個「真正」的未麻。最後想把未麻殺死,永遠取代她。

故事最後,未麻成功地開創演藝新事業,當一位成功的演員,而留美是留在精神病院中。看完這個影片,我馬上想到「伊能靜」這個人,也是從偶像歌手變成職業演員,但應該還有很多其他的例子,有許多偶像歌手轉型歷程的秘辛。

演藝人員在身份轉變後,要承受不同的眼光,轉變通常會讓一開始的光芒消退,如何承受壓力,活出另一個自己,會是演藝人員最難掌握的課題,市場在變化,不能期待自己扮演一個永遠的偶像,人總得要適時地改變自己適應環境。要不然,自己可以選擇跳脫到另一個環境,但任何一個環境都沒有永遠順遂的路,總會有一些波折,想辦法讓自己有最大的彈性,才是比較正面的作法。

做人真的困難,人是群居的動物,得要適應大環境的變化,離群索居就等於跟社會拖鉤,如果沒有名利的考量、家庭的期待,人或許可以簞食瓢飲,做一個社會的寄生蟲,或是自己找食物、蓋房子、自給自足。仔細去想,再怎麼遠離人群,人還是得跟人聯絡,除了深山跟海洋,已經找不到沒有別人存在的地方了。

這個作品,也用到了「記憶與創憶」這本書的概念,人的記憶並不是錄影/音機,相反的,記憶具有「可塑性」。